烟草在线专稿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荣获河南省“优秀农技协带头人”、漯河市“农村返乡创业带头人”、召陵区“十大种植能手”、漯河市“十佳市民”等荣誉称号。他是靠什么成为烟农心中的“致富领头人”?“观念不转变,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李群来,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展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风采!他的种烟经历,或许可以为行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过程中究竟“谁是真正的烟农?”提供一个可供分析的“标本”。
烟农李群来
蜕变
2004年,李群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就是这一年,他开始种植烟叶。当年种植面积仅有二十余亩,收益两万多元。“当时种植规模很小,整天围着烟田转,很累很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了探索一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道路,我必须坚持下去。”李群来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通过对烟叶生产政策和行情的分析,李群来认识到只有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种植效益低下、产值徘徊不前的问题,才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8年,为了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他召集村民组长讨论,又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烟叶种植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集中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化种植带动烟农致富的道路。经过大家同意,成立了老窝乡小宋村烟草种植协会。当年,在城区烟叶分公司的帮助下,在协会内9名党员的大力支持下,又成立了“漯河市召陵区金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了烟叶种植产业化的发展。合作社采取“连片成方、分散管理、反租倒包”的经营管理模式,即由合作社把土地从农户手中租来,然后再以每块30—50亩为方返租给农户。
根据合作社发展的实际,合作社对生产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育苗、机耕、运输、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服务队伍,并请技术人员组织各种培训,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和各种减工降本措施。采取“机耕、物质投放、供种、育苗、移栽、物资供应、植保、烘烤、分级、销售”“十统一”模式。从育苗到分级销售,合作社全程监督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一系列减工降本措施不仅使合作社自身受益、社员受益,也解决了一批50-60人员就近就业问题,既造福了社会,又为政府分了忧。
截止2014年底,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1500多亩,辐射带动小宋、千刘、化庄、寇营等6个自然村,社员208户,种植烟叶每年产生社会效益近5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到现代种植的蜕变。
感恩
根据国家局“稳控规模、坚守红线”要求,李群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分析市场行情,积极向社员宣传烟叶生产、收购的相关政策,宣传工业企业需求的优质烟叶生产方式,如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等有利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压缩了种植面积,把一些多年连作不适宜种烟的土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合作社每年的种植面积严格按照公司调控计划要求执行种植,避免了烟田因多年连作容易产生病害的问题,在非种烟时节产生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在李群来的带领下,广大社员通过近几年种植烟叶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李群来本人更是在“四个三”教育的感召下,感恩社会及烟草行业赋予他的一切,他曾经说:“在发展烟叶种植的过程中,烟草部门给予我的帮助非常大,包括管理和技术上的指导,基础设施扶持等等。”“没有烟草行业,就没有我李群来的今天,我是通过种植烟叶取得成功,感恩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会用种植烟叶取得的效益回报社会、反哺社会,也算是我对烟草行业表示感谢的一种方式吧。”李群来说到做到,出资重建了村小学,并对全村道路进行了整修,为周边村庄缺少水井的农田打造了机井。
李群来在社员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不像是一个烟农,却是一个真正的烟农,更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有市场意识的领路人,行走在种烟致富的道路上。李群来只是城区烟叶分公司广大烟农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四个三”教育活动在城区烟叶分公司已经深入人心,开花结果,它不仅仅融入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使行业员工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广大烟农也逐渐了解烟草行业,慢慢融入了这种文化氛围,公司和烟农之间的关系日益得到改善,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