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次出版的《烟草科学通讯》
②一九八七年创办的《上海烟业》封面设计简洁、大方
创刊号即报刊杂志出版的总第一期,它如同孩子的出生证明,是刊物面世的明证。
现在人们看到的大多数创刊号会在封面或者版权页上标注有“创刊号”三个字,或是“总第一期”,再或是“始刊号”“试刊号”等字样。如果没有上述明确标注,就要看杂志前面有没有“发刊词”,或者后面“编后”“后记”中有没有相关的说明。这些都是确立创刊号的标志。
一般来说,创刊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实物。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创刊号都要阐明宗旨、表明学科、示明栏目、点明要点,其独有的致读者、寄语读者、编者的话和发刊词、创刊词、刊头题字等信息都值得探讨。所以,创刊号是具有指导性、资料性、鉴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文献实体。
随着时间流逝,存世的创刊号会越来越少。从收藏角度看,创刊号属于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目前,中国烟草博物馆收藏有近六十年来中国烟草行业发行的几十种内刊创刊号,是博物馆中一类重要的藏品。
在馆内整理一本本讲述烟草历史的创刊号时,看着它们从黑白色印刷到逐渐出现部分手绘插图,再到后来有了精美彩照,笔者仿佛重走了一段烟草行业的发展之路。通过研究、比较这些不同年代的创刊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烟草人的智慧和汗水,看到中国烟草行业的过去和将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烟草行业内刊中的创刊号吧!
目前,烟博馆藏品中,最老的创刊号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副局长金茂先捐赠的《烟草科学通讯》(图①)。这本1957年发行的16开大小、繁体字印刷的第一卷第一期《烟草科学通讯》由食品工业部烟草工业管理局烟草工业科学研究室编辑,薄薄36页共刊登了十篇文章。刊物的第1页和第36页内容分别为“发刊辞”和“编后小启”。这本上世纪50年代的刊物虽然以黑白二色排版,如今已是纸张泛黄、边角略损,但从内容上仍可看出,在当年这是一本具有专业水准的内部刊物。由于出版单位的权威性和罕见的存世量,这本距今将近一甲子的创刊号堪称珍品。
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拉开了行业3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大幕。从1985年开始不断面世的烟草行业内刊如百花齐放,见证了中国烟草30多年的发展历程。烟博馆收藏有上世纪80年代的11本珍贵的创刊号,如《国外烟草》《上海烟业》(图②)《四川烟草通讯》《湘西烟草》《黑龙江省烟草通讯》《涪陵烟草通讯》《烟草学刊》等。通过研究比较,这一时期创办的内刊多采用底色淡雅的封面,刊物名称题字以行草为主,封面多展现烟叶形象,装帧风格简洁却不落俗套,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审美情趣。
发刊词可以说是创刊号的点睛之作,除了表达办刊目标,还要体现刊物本身的个性。如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李益三在1988年的《烟草学刊》创刊号前言中,向办刊机构——中国烟草学会提出了“一个学术团体水平和工作成就,主要是依靠自己办的刊物反映出来”的殷切期望。1987年2月诞生的《上海烟业》卷首是知名烟草老专家张逸宾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设想、愿望与期待”,文章称此刊“作为上海市烟草学会的喉舌,将带着上海烟草工作者的重托和烟草发展的黄金时代所赋予她的历史任务而登上祖国烟坛”,可谓字字铿锵,令人过目难忘。而1985年创刊的《四川烟草通讯》发刊词寥寥数百字,但言语诚恳、观点明确,强调本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热情地欢迎学会会员和行业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撰写文章,各抒己见,活跃学术思想”,字里行间透出办刊者的愿望。
上世纪90年代后,烟草行业内刊创刊号偶尔会出现铜版纸彩印的样式,尺寸也放大到A4大小。如1990年创刊的《海南烟草》就全用彩色照片作插图,显示出一些新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铜版纸彩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刊物出版中,此时,烟草行业内刊创刊号在版式设计上显得华美大方,内容关注行业动态,讲究图文并茂,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如2007年亮相的《江苏中烟》,刊名醒目、封面色彩鲜艳、文章内容丰富,除了卷首语和反映江苏烟草各项工作的报道外,还有许多宣传烟草职工才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篇章,更贴近员工生活。
创刊号本身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份情感、一种思想。创刊号的价值除了它的设计风格,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和理念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色。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烟草行业内刊创刊号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烟草行业的文化、科技、思想、制度的演变过程。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