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中国烟草》 秭归,“八分半山一分半田”的鄂西南贫困县,尤其是位于海拔900米以上的烟区,山大人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76年出生的王飞,自从进入行业后就在边远深山工作数年,烟区的崇山峻岭中,处处留有他为民务实的身影,感动着大山深处的烟农们。
真情 温暖一方烟农
磨坪乡,地处秭归西南边陲,是全县条件最艰苦的乡镇,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四月不脱袄,十月把火烤”,素有“秭归小西藏”之称。在这里,王飞整整工作了6年。
2005~2006年,磨坪烟叶因管理失控,很多烟农血本无归,政府问责,烟农抵触,烟叶生产迅速跌入低谷。为扭转困局,秭归县局决定将王飞调任磨坪烟叶站长。
2007年农历的正月初四,王飞顶风冒雪,孤身一人踏上赴任之路。到达烟站时,他惊诧地发现,一米多高的废烟把办公室的门死死堵住。艰难地从烟堆上翻窗爬进办公室,王飞默默坐了一夜,也思考了一夜。要想重振磨坪的烟叶生产,只有重燃烟农的希望之火。
第一次入户发动种烟,烟农一句“你们烟草烟是黄的,心是黑的”就将王飞生生堵回。随着走访的烟农越多,遇到的冷眼、嘲讽和责骂愈烈。血气方刚的他默默承受着,看着烟农家中成堆成片已开始发霉的烟叶和烤房里那一炕炕青黄杂乱的烟叶,他心里更充满愧疚和同情。
多年后,有人问起他当时的心境,王飞说:“组织上把我放在了磨坪,我就应该承受一切委屈和困难。我们曾经伤害了烟农,我们就得用真心真情把伤痕治愈。”
50多岁的磨坪村烟农李远成因2006年种烟受损后,他发誓再不种烟,并鼓动周边10多户烟农弃种。王飞第一次上门,被毫不客气地轰出院子:“休想让我种烟,缺德的家伙们。”王飞不气馁,在了解李远成身有残疾、危房破败、生活困顿的情况后,主动结对帮扶,联系民政部门补助李远成危房改造救助金3000元。当王飞带着粮油再一次上门时,终于消融了李远成心中的“坚冰”,如今他们已经亲得像父子俩了。从2007年起,李远成每年种烟10亩左右,2010年建起了2层小楼,还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谈到王飞,李远成感慨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务实的烟草人,早让他来磨坪就好了。”
磨坪六家包村村民何宝顺曾因犯罪入狱,2008年假释出狱时,家中已一贫如洗,年届七十的父母更是多病缠身。他想洗心革面,勤劳致富,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王飞了解情况后,争取计划为何宝顺建起烤房,扶持他种烟15亩,当年收入4万余元,拿着出狱后的第一笔收入,何宝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第二年,何宝顺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100亩烟叶,收入近30万元,房屋翻新,还买了两辆三轮车,生活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人见人躲的罪犯,变为如今的致富带头人,何宝顺逢人就说:“如果不是王站长,我现在也许还在吃牢饭,他把真心给了我,我再不好好干,实在对不起他啊!”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王飞穿行在茫茫的大山,这个黝黑的汉子感动了一方百姓,更重拾了烟农的信心。2007年以后,磨坪收购烟叶的规模每年稳定在2万担左右,烟叶质量、烟农收入居全县前列。
忘我 心系烟区无悔
参加工作18年,王飞11年的时间都在基层烟区。原磨坪站司机李剑波说:“跟王站长工作6年,就钻了6年的山。他每月最多只回家3天。常年奔波,总也忙不完。”
2010年8月13日,王飞在县城参加会议,其间妻子打来8个电话都没有接,却接了磨坪收购组长张祖俊的一个电话:“王站长,遭冰雹了,受灾了……”会议结束时已近天黑,王飞便匆匆赶赴灾区。进入磨坪乡已过午夜,他马不停蹄地直接赶到重灾区送甲山村后,天才微亮。当看到烟田千疮百孔、一片狼藉,烟农龚敬国蹲坐路边无声流泪时,王飞上前握住龚敬国的手,坚定地说:“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帮您渡过难关。”说完转身抓过锄头,踏进淤泥……
连续两天两夜,王飞吃在烟田,忙在烟田。直到灾情稍缓,王飞这才想起那天还欠妻子一个回电。这时,他才知道那天儿子发烧住院,“忙完我就回来,辛苦你了。”王飞抱歉地跟妻子许诺,但这个许诺直到8月20日才迟迟兑现。
2013年年初,王飞调任杨林烟叶站站长,管理4个乡镇的烟叶生产,离家近了,但他呆在烟区的时间却更多了。到任后,他花了半个月时间把片区12个村的烟农、田块情况全部摸清,王飞说:“听别人说总是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看了比较放心。
面对烟叶调控的新形势和杨林烟区的发展实际,王飞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合理调整区域、减少烟农矛盾、打好后续基础上。在杨林桥镇凤凰岭村,他召开烟农见面会,宣传政策,疏解意见,承诺服务,并当众把手机号码报给烟农:有困难找我,不满意找我,有意见找我。像这种烟农见面会,他在4个乡镇开了不下10次,费力费时的工作,最终换来烟农的赞许,他们说:“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站长。”杨林烟办主任龚卫星更是赞赏有加:“工作到位,为人实在,有这样的站长我们政府放心。”
2500个日日夜夜,8年的辛勤换来了累累硕果:磨坪用5年的时间建成“一线三圈”集观光、示范、科技为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烟区生产生活水平在全县12个乡镇中名列前茅,被誉为“高山上的奇迹”;杨林站在短短的2年间,也由全县烟叶质量最差和收购均价最低烟站,“华丽转身”为主要指标跃居前列的“先进烟站”。
严律 清正捍卫良知
“三大纪律”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在磨坪烟叶站,技术员说:我们也有三条铁律。
王飞初到磨坪时,看到烟农自己抽2元左右的烟,家里却常备着好烟招待技术员,十分生气,为此,他订下三条“铁律”:一、走访烟农不准抽烟;二、不准向烟农借钱;三、不准在烟农家里吃饭。
对于这三条铁律,很多技术员觉得不近人情,自己平日里跟烟农关系好,被烟农留下吃饭,只是添双筷子的事;抽根把烟、打牌借几块钱也是人之常情,没必要这么严肃。王飞却说:“要时刻记住我们是烟草人,给烟农添麻烦、添负担的事儿,坚决不能干!”看似“不近人情”的铁律,却在烟农心里烙下了这个站长不搞“歪板样”的印象。
2008年,磨坪农机站个体户谭某瞅准烟草物资供应的商机,邀王飞“入干股”,提出王飞只需挂名不用出资,年底就可分红,王飞断然拒绝。有人笑他傻,他却说:“我是站长,一举一动都要对得起烟农的信任,要是我入股卖烟用物资,就是用权力和信任牟利,这是腐败!”
从2007年起,为解决烟叶收购中曾经泛滥的“人情烟”、“后门烟”的问题,王飞日夜奔波在收购组之间,把好质量关和人员关。他在全县率先实行烤烟集中收购制度,并公开收购日期安排,邀请烟农监督。2013年,他在杨林贺坪收购组发现有提级打包现象后,主动要求调查处理,为此杨林站要付出年底评选先进被一票否决的“代价”,但王飞认为除小患而避大患,更能换得烟农信任。
多年来,王飞就这样用一颗公正透明的心捂热了烟农的心,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磨坪乡有一个多年把烟交售到外县的烟农谭远德,2012年3月,他郑重交给烟草站1000元押金:“如果你们发现我有一片烟叶卖到外地,1000块钱我一分不要。”他补充说,“纪律这么严,收购这么公平,再把烟叶卖出去,我还对得起王站长吗?”8年来,王飞用担当撑起了秭归山区的烟叶产业发展之路,用责任圆了烟农的致富之梦。谈到为百姓办的实事,憨厚的王飞说:“党员是火,燃烧自己,就该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