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路遥,缘于他那三部跨越历史却依旧闪烁励志光辉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曾说,陕北的黄土地上,有两位艺术家的足迹,历久弥新,一位是石鲁,一位是路遥。
路遥是黄土地上走出的骄傲,他亦是黄土地永远的忧伤。贫困与悲苦交加的人生,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真实的写照。我爱路遥的文字,更敬佩他面对贫困和悲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风貌和顽强的精神,可能这比文字更感人,更能给人留下思考。
路遥七岁时,家境贫寒,被过继给了伯父家。上小学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衣服总打着一身补丁的他,赤着脚丫穿梭在学校和土窑之间的黄土路上,口袋里装着黑冷的干馍或甘薯,在别的同学吃着热腾腾的熟食时,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啃着凉硬的食物。长大后,他曾为朋友结婚不能送件像样的东西而羞涩难当,只好把结婚时妻子送的围巾当礼物送去。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他到乡下煤矿体验生活,那里生活艰苦异常,大葱加馒头是生活的主料。即使是在《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后,他依旧苦于没有去领奖的路费,弟弟开玩笑说:“你最好别得诺贝尔奖,我筹不到那么多盘缠给你。”
可以说,苦难是路遥永恒的伴侣。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对路遥来说,落魄的生活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资料,是他创作时的源泉。
京夫先生在《孤独的路遥》中写道:没有人与之同行,在踽踽独行中,他的心灵在孤独中游荡。
路遥的一生也的确没有离开“孤独”二字。在煤矿厂里创作《平凡的世界》,很长的日子里,他常与老鼠为伴,两三个月找不到人说话。喜悦、激动、忧伤,都只有在内心激荡,那种寂寞、孤独之情无以言表。在写到女主角田晓霞的去世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孤寂和感伤,把笔扔出窗外,忘情地趴在床上哭泣,抱着从县城来的弟弟大声哭道:“晓霞死了,晓霞死了!”一个作家,能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小说中,那作品也必定动人。
拮据的生活,孤独的情节并没有消磨路遥的斗志,他自小立志要改变生活道路,绝不像父辈那样在黄土地里操劳一生,他要走出黄土地,创造自己的人生。当选择以文字改变自己命运后,他就不停地阅读和写作,草垛旁、墙根下、猪圈边……只要可以坐着或靠着,五合板膝盖上一支,他便能进入状态。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说,为了准备小说的资料和背景材料,他在图书馆里“猫”了一年,翻阅了浩瀚的历史资料,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手磨破了皮就用手背翻动书页。为完成《平凡的世界》,他下过矿井,用握笔的双手挖掘冷冰冰的煤块,他上过工地,用单薄的肩膀搬运沉甸甸的石头。
路遥就像是陕北的黄牛,默默地耕耘,在停住步伐的时候便去默默地咀嚼,咀嚼人生。路遥说,他不怕累,但他怕他的文学梦想因生命的突然终止而成为残破的遗憾,这就是他耗尽心力不知疲惫地创作的缘由。也正是这样一个文学的逐梦者,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作家史铁生在《悼路遥》中写道: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得比四十二年要长久得多,就像那块黄土地的长久,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那一树繁花。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