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博山琉璃,就不能不提到博山的内画瓶,内画技艺的发明者是北京艺人,但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博山艺人作出的贡献,却是无与伦比的。
鼻烟无处闻 烟壶满园春现状
内画瓶,原称内画鼻烟壶,它用琉璃水晶等料做壶坯,在小如蚕豆的壶口内作画,是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的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说到鼻烟壶,就不能不说一说鼻烟。鼻烟是把优质的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加入麝香等名贵药材,经过多年的陈化发酵而成。吸时不需燃点,手指粘上烟末,轻轻由鼻孔吸入,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它于明万历九年 (1581) 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在明清两代的上层社会里十分盛行,鼻烟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工艺精巧,品种繁多。
鼻烟壶的诞生,是西方的鼻烟技术与东方的贵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吸上鼻烟者都是达官贵人、乡绅土豪,他们在享受鼻烟的同时,也把盛装鼻烟的器具日益高档化,成为自己身份的显示和高贵的象征。时至今日,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即便有想闻鼻烟者也难以买到,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中国的内画艺术可谓满园春色,现在一大批内画画家活跃在中国的画坛上。他们分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而其中的鲁派指的就是博山内画壶画家。
发展与传承 鼎鼎博山名历史
鼻烟壶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生产盛极一时。到了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轰动一时。稍后,博山民间画师辗转得其技法,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
1957年薛京万(薛向都之子)按照外贸部门的要求,试制成功了全国第一个烤彩内画鼻烟壶,使内画产品着水不掉色、经久不变色的期望成为现实,这一下子大大提高了鼻烟壶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试制烤彩内画鼻烟壶过程中,薛京万根据陶瓷颜料的性能,发明了内画毛笔。这种毛笔宜书宜画,可工可写,细如游丝,粗能泼墨,构线、点垛、皴擦、渲染,挥洒自如。同年薛京万先生在北京获朱德委员长亲自授予的“老艺人”勋章。
1966年薛京万的弟子们在北京向刘守本(京派内画壶代表性传承人)、王习三(现在已成国内冀派的掌门人)等同行们传授了内画毛笔的用法,后来在北京、河北(由此也诞生了国内画坛的冀派)等地开花结果。从此一大批内画艺术珍品应运而生,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内画毛笔的发明,是内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博山艺人对内画艺术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一件内画瓶 千锤百炼功制作
选料之精。要选用质地透明、洁净的原材料,例如水晶、玻璃、茶晶、琥珀以及浅色、透明度较好的玛瑙等。
工艺之繁。由一块高档水晶、玛瑙磨制成一件造型完美、薄厚匀称的鼻烟壶,要经过选料、设计、开料、整形、打眼、扩膛、掏肩、揉细、抛光、内壁磨砂等十道工序。一件高级“水上漂”烟壶,高级技工要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一个未经过内画的水晶烟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拍卖会上也要达到上万元。
作画之难。内画家利用钩形的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能打草稿,又不能涂改,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更令人惊叹的是,内画的技法不同于在画布上正面作画,而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上,从反面进行反向绘画。在着色时,稍有不慎湿润的颜色就会使线条蹭坏或洇浸,这样线条的流畅就遭到破坏从而影响艺术的完美。所以,内画在着色时恰当地控制颜色浓度以及运用力度与准确也是难于外画的。
在一个小瓶子里画万千世界,一个人的脑袋有时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 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老边见到了薛京万的弟子王继泉先生,他说,作画时必须屏住一口气,凭这口气完成一个内容,其间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