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王福强是阳谷县安乐镇的一位普通村民,从不抽烟的他,却从11岁起,就开始收集各类烟标。长大后,他北到哈尔滨、南到成都,在各地打工时,王福强照样会趁午休时间出去转转,收集当地的各种烟标。经过28年的烟标收藏,现在他所收集的烟标已有四千种。
收集烟标让他痴迷
王福强在农村长大。他在读小学时,偶尔在路边捡到一枚别人丢弃的烟盒,看见上面印有漂亮的图案,又有文字介绍,内有锡箔纸,外包透明塑料纸。别致的烟盒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王福强。欣喜之余,王福强产生了收藏烟盒的兴趣。
为生计,王福强开始外出打工。在外的日子虽然辛苦,可给了王福强更多接触各地不同烟标的机会。在路边、餐馆或其他场合只要发现有遗留的烟盒,他便将其收集起来。王福强深有体会地说:“当一个人真正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时,总愿不辞劳苦去做。收藏烟标,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收集烟标的过程中,身边人看王福强如此痴迷,遇到别致的烟标,大家就会想到他。
烟标背后有故事
“看看这个,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没见过呢!”王福强自豪地拿着一摞烟标介绍起来。虽然已经年近四十,每当提起烟标,王福强都会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这些烟标有些是我收集的,有些是朋友从外地捎带来的,每一张我都知道它是怎么来的,都有一个故事。”说起这些烟标的来历,王福强如数家珍,“这个烟标上面的一个马像,已经被人剪去了,我几经周折找到,又给粘上去了。”
“还有这个‘火车’香烟,是上世纪50年代的烟标,糊在了一个纸筐上,我用水把它泡软,小心把它揭下来,再用卫生纸吸潮。”王福强小心翼翼地拿着他最珍贵烟标告诉记者。在王福强外出打工时,他的家人就帮他时常晾晒这些烟标,“因为这些烟标实在是不好找了!”
“有人喜欢集邮,有人喜欢字画,而我就喜欢收集烟标。”王福强会翻着这些烟标,想想它们的故事,他把烟标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看烟标就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小小烟标开眼界
为便于烟标的收藏管理和续藏,王福强将现有的众多烟标区分为软式标 (软盒)、卡式标(硬盒)、铁盒标、塑盒标、异型标、进口标等多种类型,又将各类型烟标细分为名胜标、纪念标、城市标、飞禽标、走兽标、人物标、药材标等类型。
用王福强的话说,烟标虽小,但上面的文化不少。“这是‘七一’牌烟标,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成立而生产的;这是‘长征’牌烟标,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而出品的系列标,烟标上有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王福强一直想找到清末时期的卷烟烟标,但收集到全部烟标是很困难的,他给自己所有的烟标都作了记录,每一张烟标的名字、收集地点、长度和规格都记在档案上。
王福强把烟标记录看作是一种历史的记录,“从这些烟标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老百姓经济基础的提升。小小烟盒的发展变化,不正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好的见证么?”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