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南涧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厚,素有“跳菜之乡”、“打歌之乡”、“南诏古国南大门”之美称。同时,也由于南涧县悠久的烟草使用和种植历史,古有阿朵乐土烟享誉全省,今有红花大金元优质烟叶驰名省内外,烟文化底蕴深厚并已深深根植于彝胞生活中并得以升华发展。
在彝胞们的生活中,烟草不仅用于吸食,更多的是约用。由于冷寒或消化不良引起肚疼或腹胀,可用烧后余下未燃尽的烟草在肚脐上画一个圈,约半小时后病情明显好转。此外,烟草对蛇和蚂黄都有克制作用,被蛇或蚂鳇叮咬后可用烟油涂伤口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据传,抽烟者,蛇和蚂鳇一般不会靠近,甚至闻到烟草味道便远之,在野外随便喝生者,也不易将蚂鳇和其它虫类喝进肚子里。
文化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面镜子。“紫竹烟锅五寸长,郎吃烟来妹来装,草烟吃出黄烟味,黄烟吃出桂花香。”一首南涧彝族情歌生动地唱出了南涧历史悠久的烟文化。沧海桑田,日月如梭。如今,南涧人又唱响了一首与种植优质烤烟和发展烟文化紧密相关的新彝族情歌。
20世纪80年代,南涧县刚刚恢复烤烟种植,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当地烤烟生产的发展,“有水留不住,干旱渴死牛”是对当时缺水状况最真实的写照。面对南涧县山高坡陡、水源短缺的状况,1990年,南涧县委、县政府在南涧镇西山办事处土官坝进行试点,拉开了兴建小水窖的序幕。在《中国农村水利网》上有如下记载:“20世纪90年代,南涧县制作定型钢模,建成规范化的小水窖,到1999年已建成小水窖42446个(包括烟水窖).实现户均1个,灌既面积已占总耕地的43%,攻克了缺水这个最大的发展障碍。有了“水”作保障,南涧烟叶也以色泽好、味醇正、气香浓、燃烧性好而别具特色,同时,烟草也形成了彝乡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彝胞们非常清楚,没有“烟水窖”,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富裕。于是,朴实的彝家人唱出了这样一首新时代的彝族情歌:
“小哥小哥听我说,阿爹阿妈来你家,运来水泥背来砂,浇灌水窖灌满水,问问你嘛——你爹你妈给喜欢?”
“小妹小妹小心肝,我俩情投意又合,彩电冰箱不稀罕,你家陪嫁烟水窖,我爹我妈嘎——喜欢喜欢真喜欢!”
例如,1996年南涧县拥翠乡拥翠村公所农民罗寿昌拿出1500元给女婿修水窖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那么,现在的南涧人把水窖作为嫁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之举。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南涧县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了修水窖的农民技术员。
如今,南涧烟水窖基本形成了标准的规格模式,即内直径2米,深3米,窖底为锅底状,窖身为圆柱形,窖顶有一个六边形或圆形的盖子,盖子中间有一个直径为0.7米的取水口。若水窖还兼有饮用水功能,则必须通过两个沉砂池过滤方能放水入窖。
南涧烟水窖被群众称为生活窖、生产窖、生态窖、脱贫窖、致富窖、小康窖、新农村的“金窖窖”。“小水窖能做到,让山上的水留在山上用,让雨水泉水留在窖里用,让去年的水留到今年用,让今年的水留到明年用,让小水攒成大水用,让浑水变成清水用。”群众创造了烟水窖,切身感受到了烟水窖带来的实惠,自然也只有他们,才能用最为经典的语言道出烟水窖在解决山区水利问题上的真正价值。小水窖有如此多好处,于是乎,群众吟诗作赋,热情歌唱小水窖:“泽民润大地,水窖通天河,干渴百余载,今朝水龙开。”一句话,小小水窖通天河!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