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烟草文化 > 正文

永恒的“青州”记忆

2021年01月08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客户端 作者:李会平
A+ A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烟标也可以成为一段回忆的载体。



  在我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一抹艳红——软包“青州”烟。它曾是父亲手中的“口粮”,也曾是爷爷口中的“贵东西”;我没参与到它的前世,却经历了它的后生。它的逝去并不久远,往事亦不随风。


  “益都、沂水、蒙阴、临朐、安丘等地所出烟草,已在省内外享有名气。尤以益都为最。因之,青州烟成为山东烟的统称。”这是蒲松龄在《农桑经》中的记述。自烟草传入我国不久,青州就成为中国烟草的重要发展地之一,软包“青州”烟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我不是青州人,家在距青州百公里之外的安丘农村。在那个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在村子的商店里常见到两种“青州货”,一种是“益都”火柴,一种是软包“青州”烟。


  父亲是一位标准的烟民,记忆中软包“青州”烟一直是他口中的标配。爷爷也抽烟,但一直排斥成品机制卷烟。每次父亲送他烟,爷爷总是说“不用抽那贵东西”,然后从腰间抽出铜烟锅,装上碎烟末,点上。如果我没记错,那“贵东西”当时应该是1.5元/包。


  我极喜欢父亲抽完烟后的空烟盒,那时我并不明白烟标图案的具体内容,只是觉得艳红背景下的两幅图案好漂亮,还误以为其中一幅就是北京天安门和华表。玩纸宝是当时童年中很重要的游戏,我常用两张“青州”烟盒对折叠成纸宝。叠好的纸宝图案呈红色,方方正正的,拿在手中略有弹性感触,让人从心里向外透着喜欢。母亲也很喜欢“青州”烟盒,她说这款烟盒喜庆,还可以用来为我们兄妹剪“鞋样子”。


  我一直没学会吸烟,但与“青州”的烟缘却进一步加深。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青州卷烟厂工作,亲眼见证了“青州”烟从制丝到卷制,从包装到下线的全过程,也了解了“青州”烟的前世历史。它是青州卷烟厂与世界著名的日本长古川公司长期合作的结晶,创牌于上世纪70年代,在投放市场后,很快行销全国各地,成为畅销牌号,曾两度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并被评为消费者信赖的山东产品,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优品牌。


  也是在参加工作后,我清楚了“青州”烟的烟标图案上的真实内容,正面主体图案取自古城青州范公亭,背面则是青州万年桥、宝瓶石柱图案,烟标整体主色调为红色,典雅古朴而不失喜庆。原来,我当年认为的北京天安门和华表,却是青州当地的万年桥和宝瓶石柱。后来,烟标上的“青州”二字由隶体变为毛体,企业所属地也几有变化,但烟标整体设计元素一直延续没变。


  我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正是烟草行业改革变迁风起云涌的时期,我见证了行业内的许多重大事件,这其中就有“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中的品牌整合,而“青州”牌号也在其内。根据当时的形势,2005年年底,“青州”牌号停产。记得那年春节,我专门给父亲带了两条“青州”烟,说它停产了,今后买不到了。父亲“哦”了一声,半天没说话,拿过烟默默地用报纸包好,转身进了屋。

  纵观青州卷烟厂的品牌发展史,“青州”烟在其中的份量位列三甲之内,为青州卷烟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逝去与市场无关,与质量无关,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留给我们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段永恒的记忆。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