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一则新闻引发众多从业者关注。据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天门破获特大电子烟制假案》报道,这一制假案件共23人落网,行动当晚公安、烟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出动多达40余人,现场查获烟油400余公斤,烟管、电池、吸油棉、包装盒、虚假防伪码等配件60余万件,涉案电脑3台。
从查获的出货记录上专班查实,制假人员从2021年9月至被查当天一共对外销售多达176万余只,加上尚未出货的成品总数近180万只,根据该品牌电子烟的售价,涉案金额达近3亿元。
据报道,制假人员此前曾于2015年在深圳开厂组装电子烟,于2018年到东莞开厂组装电子烟。据制假人员本人表示,选择天门的原因在于竞争激烈:“成本高,利润低,我就想回天门来开厂。”报道提到,天门市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和天门市公安局办案民警经过了数月,辗转广东、江西、天津等多地才最终打掉了包括提供伪劣电子烟零件、虚假商标以及买卖伪劣电子烟在内的整个犯罪链条。正如上述报道提到:“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让专班人员信心大增的,是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
今年以来,在电子烟行业逐步走向合规化,监管不断明朗,各项法律法规先后发布之下,相关执法人员办理案件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比如,据中国市场监管报日前报道,今年以来,广西市场监管系统就在专项行动中成功查处数起制售假冒电子烟案,其中包括贺州的涉案金额高达1.1亿元的假冒电子烟案、钦州的涉案金额400余万元假冒电子烟案以及南宁的涉案金额70多万元假冒电子烟。
而据红网时刻新闻报道,近日祁阳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更是为了破获一起组装加工生产假冒某品牌电子烟雾化芯并用于销售,涉案金额达100余万元的案件远赴云南边境,将一名涉案在逃人员唐某押解回到祁阳。一方面是在行业加速合规之下,带来了针对违法行为的执法效率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我么不难发现,行业中此前常见的违法行为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9月20日,常州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平安常州”发布的推文《警惕“网售电子烟”骗局》提到了四个典型案例,其中案例四便提到:“近日,扬州市市民李某报警称:其在网上进货一批电子烟,通过微信支付10万元,现对方不发货,发现被骗。”
尽管对于从业者而言,这类案件并不鲜见。在格物与从业者分享了上述这一推文之后,不少从业者仍对于直接支付10万元进行进货感到惊讶,大多表示哪怕是与相熟的同行进行交易,对于此类大额交易依然会慎之又慎,一般会通过多方打听的方式核实对方身份以及口碑。部分从业者则表示,大额交易一定要签订正式合同,即便出现纠纷,也能在寻求法律援助时提高效率。
在小编看来,如今行业已经进入全面合规化,这意味着针对违法行为的执法有了更加完善清晰的依据,办案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更多制售假冒伪劣的人员会抓紧时间“捞一票就跑”加速出清。过渡期即将结束,非国标产品即将全面退出市场,产品流通即将完全由统一交易平台承载与监管。由此,格物消费建议所有从业者:
1,电子烟与消费者健康紧密相关,加强自律,电子烟行业的公众印象源于每一个从业者的共同维护,绝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2,擦亮双眼,对进货渠道多加辨别,切忌因抱有侥幸心里或贪图便宜采购到假冒伪劣产品。零售资质不易,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3,过渡期即将正式结束,非国标产品加速出清,做好全面合规的准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