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青葱少年到时代劳模,湖北巴东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周启锋扎根基层12载,用自己的实干担当、无私奉献书写着“90后”致力于烟草产业发展的“青春篇章”。
周启锋出生于1990年,是土生土长的巴东人,2012年烟草专业毕业的他,毅然选择回乡就业,进入巴东县烟叶分公司工作,在进行岗位分配时,他主动请缨下基层“吃苦头”,这一干就是12个年头。
周启锋(右一)耐心细致为烟农教授经验
植根基层,立志于烟草产业发展
周启锋刚进入巴东烟草时,在问及想在哪儿工作、想有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时,他是这样说的:“我刚参加工作,需要磨砺和锻炼,哪里最艰苦、哪里工作最难、哪里最具挑战,我就去哪里。”
在茶店子烟叶收购站工作的12年,周启锋始终致力于烟草产业发展,发挥着青年人才敢想敢干、敢打敢拼的精神。面对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烟农队伍不稳定等现实问题,他从效率和效益两方面着手,解决烟农们的后顾之忧。
“为什么没人愿意种烟,归根到底就是当时的种烟效率和效益都不高,与外出务工相比,种烟赚不到钱。”经过摸索,周启锋找准了症结所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周启锋精心探索以烟草产业为核心的致富模式,积极争取行业政策支持,2014年,在茶店子镇西坪村建成首座育苗工厂,集约化的育苗方式为烟农培育出了更多的壮苗、好苗;他还经常性与当地政府、村组联系沟通,了解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微信、电话、亲朋号召等形式,向外出务工人员讲清、讲细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激发返乡创业激情,在周启锋的鼓励下,有5人返乡发展烟叶产业,户均种植30亩,收入15万元左右,同时,为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收入,周启锋还引导他们发展“副业”,在种烟的同时进行生猪、山羊、肉牛养殖。
“现在政策好,返乡创业比外出务工更划得来了,尤其是种植烟叶,收入稳定有保障,以前种烟一年最多几万块,现在可以挣几十万了,如果再发展一点儿别的产业,那收入就会更高,不会比外出务工差,并且在家还可以照顾家人,时间也更加灵活。”返乡创业人员田德俊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现在的茶店子烟区,已经建立起了一支700多人的稳定烟农队伍,年均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每年收购烤烟3.3万担,人均收入10万余元,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正在逐步提升。
周启锋(左三)与烟农进行交流
情系烟农,躬身于寻常百姓之中
“我自己出生于农民家庭,所以我理解农民的艰辛。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只是希望能够有个好收成。我作为一个烟叶技术员,我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好每个烟农的利益。”周启锋分享着自己的想法。
参加工作以来,周启锋时刻把烟农的利益摆在首位,只要烟农有需要,他总会及时的出现,在烟叶育苗、“三先”起垄、移栽、大田管理、采摘烘烤、分级交售等重要时间节点,他总会经常性的入大棚、下烟田、进烤房,手把手、面对面为烟农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烟农能够“种好烟、烤好烟、卖好烟”。
同时,在“危急时刻”他也总能挺身而出,2017年夏天,茶店子烟区2000亩烟叶遭受冰雹灾害,烟农深受打击、情绪萎靡,周启锋第一时间联系保险公司进行核损,积极为烟农争取赔偿,同时,周启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采取“资金投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烟农争取烟草专用复合肥等烟用生产物资,进行恢复性生产;在2022年夏天,茶店子烟区受到了干旱天气影响,千余亩烟叶面临“干涸危机”,周启锋以身作则,冲在前、干在先,在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的同时,积极引导烟农开展自救,四处寻找水源,协调调水车,在调水车不足时,周启锋自掏腰包寻找拖水车,为烟区烟农及时拖来了“救命之源”。
周启锋(右一)认真介绍烟叶分级技巧
潜心钻研,借助于师带徒求进步
打铁还需自身硬,周启锋深知要想把烟草产业发展好、把广大烟农服务好,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是不可或缺的,自进入烟草行业以来,他时刻不忘严于律己、刻苦学习,有时下乡,晚上回到站里也要抽空学习学习。对于学习,他是这样说的:“每天学习一小点,每年进步一大截。”
周启锋到达基层一线岗位之后,得益于“师带徒”的影响,先后在导师李宗文、阎金山等人的教导下,逐步由一名“门外汉”成长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同时,他还以烟农为师,主动走进烟田、俯下身子听着烟农讲、跟着烟农干、看着烟农学,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经过6年的积累,自2018年开始,周启锋先后报名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恩施州烟草商业系统“工匠杯”员工岗位技能大赛、湖北省第五届烟叶评级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二、三等奖以及“湖北省烟草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自学通过了烟叶评级员(二级)考试。
时光终不负奋斗者,2024年4月,周启锋荣获“恩施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2年扎根基层勤勉敬业,12年与民同行情系发展,让他的成长之路走的更加坚实,青春之花绽放的更加精彩!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