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金叶种金稻,收完金稻又种芥菜,一年三季轮作,烟、稻、菜都不愁销,一亩地能增收几千元!”看着四十亩愈发青翠的芥菜,福建省龙岩市闽西园家庭农场经营者吴懋华高兴地说。
一年三种,增产又增收
太阳西斜,吴懋华仍在地里用水肥一体机给芥菜浇水,水花散落在叶片上,更显翠绿油亮,他脸上洋溢着喜色,“每棵芥菜能有6-7斤,加上菜心,一棵大约能卖3块钱。”
图为农户在采摘芥菜。漳平市局(分公司)供图
芥菜是闽西农户家家都种植的冬季蔬菜,除采摘嫩叶食用外,更多的是加工成腌菜和梅菜。因此,2023年底,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政府引入梅菜加工产业,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让农户放心种植。眼下,仅白沙镇岩下村芥菜种植面积就有二百多亩,并逐步发展为一年一田三种的高效种植模式,土地效益和农户收入进一步提升。
“只要种好了,可以整棵卖。”有着丰富规模种植经验的吴懋华信心十足,“2月种烟,7月种稻,11月收割完,再种上提前育好苗的芥菜,田地一点不轮空。”
烟稻水旱轮作是漳平烟区农户稳粮增收的首选。“我种福香占,100斤谷子卖210元,一斤大米卖5元,一亩能多卖几百块。”岩下村吴小女一边察看地里芥菜长势,一边算着账,“芥菜也能卖两三千块钱,加上烤烟,算下来一亩地一年收入差不多有1万元。”
图为白沙镇黄坂村烟稻融合示范片。黄慧敏摄
白沙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张福成道:“我们联合农业农村局、烟草部门召开了烟稻菜产业现场推进会,效果很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烟后稻、稻后菜’特色模式,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增效,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一房多用,省心又增效
走进岩下村新能源烤房群,工人们将一筐筐翠绿的芥菜从车上卸下、过磅,送入一侧的流水线进行清洗、汤煮、冷却、沥水、送入烤房烘干……敞着门的烤房里,挂着一杆杆已烤干变为褐色的梅菜,一旁的切菜机正“咔嚓咔嚓”将一卷卷梅菜切段。
图为梅菜加工企业正在收购芥菜。黄慧敏摄
“梅菜扣肉预制菜市场大,当地农户有种芥菜的传统,又有现成的烘干设备,所以在这里建基地。”梅菜加工企业负责人汤继明介绍,“用烤房烘干,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梅菜产出率,根茎也能切片烘成菜心干。”
烘干芥菜是漳平烤房综合利用的一项新业务。而稻谷烘干,已是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老业务。每年烟后稻收获后,农户直接将收割后的稻谷,运输到约定的烤房里进行烘干。
“稻谷烘干一般每烤收费1100元,烘干后重量五六千公斤,算下来一公斤的成本不超过0.22元,大家都乐意。”漳平市赤水镇种粮大户刘南和说道。
结合各地产业,福建省漳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还探索出烘干花生、食用菌、中药材等多种烤房利用形式,使稻谷、花生烘干从传统晾晒转到现代烤房,不再受气候和场所的制约且品质更佳,还杜绝了农户“占道”晾晒的现象。
多技共融,服务助创收
2月3日,漳平市新桥镇农户曾佑明一早来到田里,“水稻收割后,就开始帮人整地,现在还育烟苗,”年过六旬的老曾干劲十足,“整一亩地收80-250元,一年也有万把块。”
漳平市局(分公司)坚持“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烟机即农机、烟技即农技”基本思路,实施粮烟产业协同、设施装备共享、生产技术互利、种植主体共育等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多方多赢。
“通过生物防治、增施有机肥、烟田废旧地膜回收、无人机专业植保、烟光工程建设等,产业含‘绿’量越来越高。” 漳平市局(分公司)绿色防控工作负责人说道。
图为白沙烟粮产业综合体智慧烤房群光伏屋面。漳平市融媒体中心黄野摄
“棚下烤烟、棚上发电”的“烟光工程”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漳平市局(分公司)引导烤房产权主体通过屋面出租、筹资自建等形式,建成烤房光伏屋面1.65万平方米,预计年发电收入140万元、可节约标煤106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25.2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具。
综合体建设还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从未接触过烟叶分级、经培训上岗的白沙镇村民吕巧慧说:“53天挣了1万多块,明年我还要来。”
漳平烟粮产业综合体“一年三种”模式,使烟叶产业联农带农的新动能进一步释放,产业综合体成为稳固烟粮基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桥头堡。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