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烤烟有根深扎泥土 站长有“根”深系烟农

2022年09月20日 来源:中新网云南 作者:杨世祥
A+ A

唐元祥,男,1969年生于云南丽江华坪,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参加工作。工作以来,30年如初,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烟农,一直坚守在烟叶生产一线,真正的是一位从参加工作以来没有在机关上过班的老烟草,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唐站”。“唐站”他熟悉烟草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他经历了华坪烟草的风风雨雨,三十年来踏遍了华坪烟区所有村组、烟田,用自身的心血和辛勤耕耘,为华坪这块土地播撒下科技兴烟的星火,也让生态特色优质烟叶之火在这块土地上“燎原”。

深耕烟田三十年,用心血播撒兴烟星火

一九九一年,唐元祥从丽江地区农校烟草栽培班毕业,分配到华坪县烟草公司永兴烟站工作,三十年深耕基层烟站,是一位少有的资深烟站站长。他手把手的教烟农育苗、移栽、烘烤,带领烟农走上致富道路;他凭着一份执着,他说服只种玉米不种烟的乡亲改变种植模式;他攻克一个个“烟技难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华坪的烟田,用赤诚传播现代烟草农业信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华坪县傈僳族山区群众经济极为落后,文化程度极低,有些地方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当时发动种植烤烟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唐站”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缩,反而更加激发热情和决心,他挨家挨户苦口婆心的劝说烟农,经常一离开烟站的门就是几个星期的时间,交通条件差,他便徒步当车,每天走几十公里的山路,风餐露宿,完全融入到了大山的傈僳村子里,最终一步步将烤烟发展起来。

一次,“唐站”永兴下乡去农户家中,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从思木村赶到马鹿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一点多了,那时候是一月份。时值寒冬,山风刺骨,山高坡陡,他到的时候已经很累了,可怕打扰傈僳族群众的休息,就在一户农户家门前的谷草堆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农户起来发现了他,赶忙询问,他却对受自己受冻毫不在意,关心的却是烤烟的发展的话题。就这样,他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赢得了傈僳族群众们的信任,渐渐的驱散了他们心中对种烟的疑云,在他的带领和发展下,华坪傈僳族地区的烤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傈僳族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扎根基层,作烟农的贴心人

三十余年,“唐站”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烤烟工作生产时,经常是天没亮他就已经在下乡的路上,天黑了才回到烟站。只要有烟农反映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及时解决烟农的疑问,帮助烟农用科学的手段解决生产问题,对异常天气的防病防害措施,手把手地教,直到把烟农教会、教懂为止。

说到“唐站”,全县的烟农群众没有不认识他的,都知道他是烟草公司的老站长。有次,村子里农用车坏在窄路上动弹不得,看见烟站的工作车驶来,村民便自发的齐心协力将农用车移开,有次烟站的工作车大半夜陷进村子中间的泥泞里,黑暗中钻出十几个村民硬是把车用手抬了出来,之后又一声不响地消失在黑暗中。

这就是感情,烟草人同烟农的感情,“唐站”和傈僳族群众的感情。“唐站”对烤烟、对烟农的这份感情不是一朝一日培养出来的,是在三十余年的漫长的岁月里,靠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一份对烟农群众的真挚之情逐渐培养起来的,他是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了烤烟事业,融入了烟农群众。

干在最基层,拼在最前线

2019年的旱灾极其严重,坝塘干涸、农田龟裂、地下水断流、水窖见底,严重的干旱天气让烤烟生产用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面对急躁的烟农和紧急的状况,他挺身在前,勇挑重担,积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带领抗旱先锋队冲在最前面,担负起基层烟站抗旱的所有工作,无论是布管、埋线还是搬运物资,总是能在前线看到他的身影。开展抗旱工作,他一直扛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有时甚至将降血压的中药水当“茶水”随身携带着喝。在抗旱工作中,白天他去落实抽水、送水情况和督促技术实施,晚上便去了解各抗旱点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布置次日的抗旱工作。即使累到吃不下饭,他依旧斗志昂扬,依旧对打赢抗旱攻坚战满怀信心,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烟农,也带动了周围的同事,大家一起奋力拼博,共同保证了抗旱保苗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三十余年,“唐站”用行动诠释着烟草人感恩、责任、奉献、担当、敬业的精神,用时间和汗水述说着自己与烟草、与傈僳族群众的不解之缘。2021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华坪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挂联新庄乡八德村乡村振兴工作,“唐站”主动请缨,未来他将在驻村工作岗位上,在助推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