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多产融合“先手棋”,换来乡村振兴好前景——今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高村产业综合体“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了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产业工人为生产支撑、龙头企业为销售保障的基地化种植运营模式,除为烟叶产业带来更好效益之外,有力支撑了非烟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
近日,在宜阳县高村乡杜渠村的烟田里,村民温要武和几名专业服务队成员忙碌着。采收下部叶以及执行后面的烘烤流程,大家配合很默契,一上午能装一炕烟。
“这边收的是烟叶,那边收的是牧草。整个产业综合体就像一座大的工厂,有着不同的产品线和生产线,但是秩序井然。”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高村产业综合体负责人李豪对记者说。他四处了解生产情况,没过多久,微信步数就超过了一万。
温要武和他的同伴们都认为,在这儿干活最舒心。咋个舒心法呢?
“自从有了产业综合体,我们高村镇就成了全县的烟叶‘重镇’。”高村镇党委书记裴俊国打趣说。根据县政府下发的烟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他们将烟叶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与“旗帜工程”,注重烟田规划与基本农田有效对接,政府牵头、村集体出面,为综合体流转土地3000亩,保障基本农田和烟田的长期稳定。有了政府的支持,生产投入就由过去烟草行业单一投入向多方投入的共建模式转变:仅2021年,综合体烟草行业投资新建烟水配套项目17个,高村镇政府投资修建烟路3条、机井5眼,农耕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在53岁的温要武眼中,在产业综合体干活,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在家门口也能打工。
产业综合体的3000亩地被划分为15个200亩的网格单元,由合作社组织村民竞选网格单元长,网格单元长获取“基本底薪+收益分成”,形成“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长效管理机制。
温要武返乡后,自家的地参与流转,而他到合作社参加技术培训,成了一名网格单元长,下面管着十来号人的专业化生产服务队。他所在的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当地二三百个闲散劳动力,形成长期稳定雇工,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在烟草行业的支持下,他们的育苗、机耕、植保、移栽、覆膜、采收、烟叶运输、烟叶烘烤、烟叶分级全过程逐步专业化和绿色化,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在综合体惠及的4个自然村,像温要武这样农户已超过53户,还有更多人准备返乡务工。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农业跟着受益——利用育苗大棚,将烟叶育苗和红薯、蔬菜育苗相结合,实现综合体内的红薯苗自给自足;利用电烤房,将烟叶烘烤和红薯储存相结合,通过错峰种植和反季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利用烟用农机,将烟叶专业化服务和大农业生产相配套,使综合体辐射范围内农田亩均用工从19个降低至14个,亩均降低用工成本约350元。
“综合体种啥,我跟着种啥,肯定赔不了。”说这话的是39岁的村民陈焕芍。这位来自伊川吕店“金谷小镇”的媳妇,一开始还没敢在异乡拿出种小米的看家本事。“在这儿种烟行,种谷子能行吗?”
后来,有合作社组织生产、本地两大龙头企业保驾护航,陈焕芍打消了疑虑。为了支撑非烟产业快速发展,在洛阳市局(公司)的促成下,一方面,合作社跟洛阳最知名的谷子产销企业签订协议,由该公司提供品种技术、收购标准和品牌销售;另外一方面,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企业“洛阳源耕”也向综合体抛来了橄榄枝——基于“绿色、生态、循环”的生产优势,洛阳市局(公司)申报注册了“河洛金谷”等品牌,授权合作社使用,“河洛金谷”走进“洛阳源耕”,谷子基地供应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增收基石在烟叶,潜力则在“非烟”。近年来,注意到“烟叶+非烟作物”轮作种植产业化运作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烟—非烟作物轮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纳入重点督办专项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建立轮作工作联系机制,在全市5个重点产烟县布局1万亩轮作市级示范田。今年,在原有“烟叶+菜薹”以及“红薯/谷子+秋豌豆+大麦”模式的基础上,高村产业综合体开始探索“四年两头种”的“烟叶+非烟作物”轮作种植新模式,基地供应与多元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格局日趋明朗。
眼下,烟叶生产进入采收烘烤的关键时节,以创新组织模式守牢烟叶基本盘,以升级现代生产方式为烟叶与非烟作物和谐共生赋能增效——高村烟区产业综合体勾勒出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一笔一笔成型。
综合体烟田航拍。张柳茜摄
烟薯间轮作种植地块鲜食薯收获时节。李豪摄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