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泰兴日报》报道 春节,是深烙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节日。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年货到底是什么?在物资并不富足的年代,许多人记忆中的年货也许是一桌丰盛的饭菜;也许是一件崭新的衣服;也许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如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年货的概念变得难以界定,置办年货也正在成为一种仪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喜悦中辞旧迎新,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脉脉温情。可以说,年货是国家经济发展、时代生活变迁的重要缩影,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与幸福。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市民曹洋的家中,听他们祖孙三代讲述年货的变迁。
六七十年代年货关键词:
凭票购买鱼和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很多东西都必须凭票购买。因此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中,家中抽屉或是箱底里各式各样的肉票、布票、粮票、油票,是父母最宝贵的东西———有了各种各样的票就意味着一个丰盛的年。
曹洋的母亲孙桂轩,今年83岁,老伴过世后她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当记者和孙奶奶提起“票”,她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不管买什么都是凭票供应,粮油、肉禽,甚至是布料、香烟。”孙奶奶介绍,由于物资匮乏,那时候各家各户平时都勒紧裤腰带,省着粮票油票肉票,攒起来过年多置办些年货。“但是有了票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因为买的人多,要排队,有时候排到你却没有了。”
孙奶奶说:“那时候,糖果是很奢侈的东西,过年买来待客的。孩子们总想吃,偷偷拿到一颗会高兴好半天。要是我们领着孩子去亲戚家拜年,亲戚会分给他们一些花生、瓜子和糖果,他们就更加开心了。”至于穿,由于子女多,孙奶奶总是将老大的衣服留给老二,老二的衣服再给老三,“破的地方我自己打个补丁接着给孩子们穿。那个年代的生活很艰苦,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年吃顿比平时丰盛的年夜饭,穿上件粗布新衣服,过个热闹年,是全家人最高兴的事。”
八九十年代年货关键词:
电视机成为重量级年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物资日益丰富,各类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能比较方便地购买,鸡、鸭、鱼、肉都有。人们吃饭、穿衣不再犯愁,“吃”虽然还是年货中的主角,但已不再是中国人置办年货中最“烧钱”的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老三件”,走进了普通家庭。
曹洋清楚地记得,1987年时他22岁,春节前夕,父亲抱回家一台14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那时候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100元左右,买台电视机花了父亲一年多的工资,是笔不小的数目。”曹洋说,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还不是很普遍,“村里也就两三台,当时我家有了电视机,亲戚朋友们都很羡慕,过年都来我们家看电视,让我特别得意。”
1996年春节,曹洋和妻子给家里换了一台18寸的康佳彩电。“不再是黑白的了,而且还有遥控器,用着方便。”曹洋笑着说,那时,一大家子早早地吃完年夜饭,坐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想起来真是特别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刚发生似的。”而在曹洋的儿子,90后曹鑫的记忆里,可乐和薯片等零食,则是他小时候最深刻的年货记忆之一。
二十—世纪年货关键词:
讲究新奇和健康
时光流转到21世纪,大鱼大肉式的“老式年货”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高品质健康食品。
曹鑫向记者展示了他年前在超市购置年货的小票。记者看到,小票上有水果、葡萄酒、酸奶,还有核桃、红枣、栗子等山货。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仅是食品开销就达到2000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的东西,平时都尝过了;想穿好的衣服,平时到商场都能买来穿;要用的,基本上家里也不缺。我就琢磨着买点新奇的年货。”曹鑫告诉记者,为了给父母送健康,他还买了一个足浴盆,“想让他们平时多泡泡脚,对身体有好处。另外,客厅里的50寸液晶电视,是我们家今年最贵重的年货。”
曹鑫告诉记者,除了在超市购物,他还从网上买了年货。“买的特产可多了,厦门鼓浪屿肉干、广州的广式拉肠、天津的耳朵眼炸糕……过年嘛,主要是过个气氛,异地年货确实挺新鲜的。”孙奶奶闻言在一旁笑着说:“现在春节年货的富足是30年前无法想象的。按照30年前的标准,我们天天都在过年。”
记者感言:
年货年年有,变化年年新。
六七十年代,年货是你除夕夜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是他口袋里花花绿绿的水果糖。八九十年代,年货是你年夜饭后守着的电视机,是他欢快点燃的串串鞭炮。如今,年货是你挑选的琳琅满目的异地特产,是他久未成行的旅行。
时光荏苒,不同年代的人对年货的记忆和年货内涵的理解不同,但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期盼幸福生活的心情。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