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自从2015年6月1日,号称历史上最严厉的禁烟令在北京开始实施以来,对控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在争论的过程中,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全面控制吸烟,完全忽视了吸烟作为成年人正常嗜好的一种选择的权利。
可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控烟之声都是非理性的。2017年3月17日《兰州日报》在“时评”栏目中发表徐晓兵的文章“控烟从培养有‘烟德’的烟民做起”,强调在控烟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监管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公众的禁烟意识,从外力强制的控烟转化为吸烟者自发的自觉控烟。
在控烟的问题上,社会应该提倡的是文明吸烟、理性控烟、谨慎选择、倡导戒烟。
烟民自觉赢得尊重
作为一个有“烟德”的烟民,要提倡在公共场合、在老少妇孺多的地方不吸烟,避免二手烟对老人、孩子造成的伤害。在吸烟区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不乱弹烟灰,及时灭掉手中的烟蒂,不遗留任何安全隐患。在吸烟之前,有“烟德”的烟民一定要始终有一种想法提醒自己,自己吸烟是否对旁边的人、周围的环境造成干扰,如果是,那么就不吸,或者找个不影响别人的地方,这样既遵循了社会公德,又尊重了别人和自己,是一个文明的烟民该做的。
控烟提醒比生硬限制有效
在控烟的时候,要照顾到各个群体的需求,提醒吸烟者选择焦油含量更低的产品,同时提醒大家提早戒烟,抱着宽容与劝诫的心态,更多地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让吸烟者自发地选择少吸烟或者不吸烟,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是生硬地将吸烟者推向对立面,不留丝毫余地。
相互理解求得共融
实际上,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只要能够相互理解,是可以共融的,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就像评论中所说的,我们出台“史上最严厉”的控烟《条例》,并非是要“消灭”烟民。因为这个目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强化控烟《条例》的执行力,这无非是要树立一个底线:允许你吸烟,但是请尊重不吸烟者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要为数亿烟民树立了一个道德准则:吸烟可以,但请遵守“烟德”。以这样的出发点来推进控烟工作,阻力自然会减轻很多,因为控烟并不是强迫烟民戒烟,或者对他们的吸烟行为做道德评判,而是让他们遵守规定,不要侵害别人的健康。事实上,鼓励做一个有“烟德”的烟民,才是当下控烟最值得探讨的策略。
提倡文明吸烟,尊重他人感受,让我们做一个“有德”的烟民。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