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烟花三悦公众号报道
大品牌的问题,最直观的反映就是销量持续下降、结构增长乏力、状态始终低迷。这里面有市场环境深刻调整的原因,从增量分享到存量重组、存量切割,从你多我少到你上我下、你死我活,水涨船高的普惠式增长早已一去不复返。当然,更有品牌自身的原因,包括品牌建设的滞后,品牌形象的老化,价值口碑的固化,成熟产品市场维护的缺失,这样那样的“准备不充分”迎头被大环境的变化还原成了“应对不得力”。
所以,大品牌这两年过得很艰难,即便今年开年以来的有所增长,也还只能算是恢复性、阶段性、局部性。
按照对症下药的逻辑,大品牌的状态重振与增长重启,只要在前述问题的解决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找到动力。然而,当大品牌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恢复增长、提升状态,却一再地收效甚微、疲态尽显,如果还是单纯地从品牌的态度和能力上打板子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有失公允,不能怪同志们不努力!假设跳出增长看增长,是否需要思考大品牌的增长到底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又在哪里?比如说规模、结构、风格或者形态、市场、产品?
放在更大的背景,考虑到需求增长的难以为继,品牌个体的销量增长对于行业整体而言,不过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换句话说,哪怕每一个品牌都努力去做大规模保持增长,或许可以体现在少数的个体、局部的细节,但单个品牌的增长并不会如1+1=2般累积体现为产业整体的更大增长。在这个意义上,产业层面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有序的增长,如何更有效率的增长,如何可持续的增长。
具体到大品牌,首先需要摆脱的就是唯规模论的发展诉求,不应继续把规模做大作为品牌的最高目标甚至于唯一目标。这倒不是武断地划定品牌400万箱、500万箱的规模上限,也不能轻易地怀疑规模的价值,而是检视对待规模增长的态度和方法,包括销量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大与小。实际上,很多品牌到现在还在为上一个发展周期的一时做大而买单,那些不计长远、缺乏基础、没有意义的叠加式、拼凑型做大,不过是自己为自己挖的坑。
反过来,在后“需求拐点”时期仍然保持旺盛增长的品牌,比如利群、南京,并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10年前根本看不到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倒回去看,利群、南京能在今天继续领跑,一是有战略上的提前量和执行上的持之以恒,二是不追求短期的速度,三是坚持结构不往下走。这其实是大品牌需要做出的一个关键性选择,对待规模增长的理性与可持续性,对规模增长的边界要心存敬畏。
这就跟长个儿一样,青春期的时候拦都拦不住,过了那个阶段就不能再指望着一直长高。
既然规模增长这条“腿”变成了“拐”,那结构提升理所当然就应该大干快干加油干。可现实是,大品牌在结构提升这里碰的壁比销量增长还要多还要惨,那些今天还在为结构提升而挣扎的品牌,哪一个说起来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提出了大品牌的另一个个问题,有没有结构的边界。表面上看,1000元似乎给结构提升标定了价格上限,但很多品牌的结构边界远远被压缩在更逼仄的空间之内。
最根本的制约,来自于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看法和评价。以家喻户晓的大众为例,为了拔高品牌形象推出了更加豪华更高级别的辉腾,尽管采用了诸多宾利的技术和工艺,却完全不是BBA的对手,在被消费者调侃为大号帕萨特之后,最终不得不停产退市,而丰田就没有这般不撞南墙不回头,它的高端化押宝于完全独立的雷克萨斯,虽然共享了诸多丰田的技术,但消费者从品牌到产品、设计到工艺、品质到服务,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丰田的低价感。
类似这样的例子,生动地提示了品牌难以逾越的价值边界,200万的大众和20万的奔驰带给消费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荣誉感,当消费者作出了品牌的价值认定,任品牌如何努力也只不过证明“你行”,而不是“我信”。同时,也不能回避高端产品与主品牌之间的事实割裂,一方面消费者不会对高端产品与主品牌之间建立起强关联,另一方面依靠一两款爆品很难建立起品牌性的市场影响和动员能力。对于某些品牌,没有必要一再做辉腾式的无功而返。
反过来,要想实现雷克萨斯式的后来居上,就不能只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就要有从品牌到产品的“不一样”,比如雷克萨斯初期的杀手锏就是以安静为核心的平稳,可以在发动机盖上立水杯而水不淌出来,立马秒杀市面上一众竞争对手,然后一直沉淀累积至今的内敛、细腻的东方式豪华,从奔驰的高贵、宝马的运动、奥迪的科技、捷豹的优雅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规模和价值这两个大的维度之外,包括形态、风格、市场等诸多方面,品牌其实也需要看得见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有几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品牌的传统,日积月累下来的形象口碑和价值认同,不能随随便便就被那些所谓的颠覆式创新给破坏了。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鼻子眉毛一把抓,要集中精力做品牌擅长的事情。三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脱离市场、脱离实际、脱离需求的创新,对品牌反倒是莫大的伤害。
说到底,边界不是人为地给品牌发展设定这那的条条框框,而是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