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4年烟叶育苗移栽工作基本结束,进入烟叶大田生长的管理阶段。烟叶生产特别是优质烟叶的生产工作相当重要,这是优质品牌卷烟生产的原材料,既对卷烟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烟农的切实利益问题。因为烟叶生产区的政府与烟草相关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切不可马虎了事。下面笔者就烟叶生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谈谈建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负责人的重视。
一、控摸之后,工作重心应如何转移?
国家烟草局针对今年各地烟草种植过热,面临超种超收的严峻形势,于3月24日下发紧急通知严格控制2014年全国烟叶生产规模,坚持4700万担收购红线不动摇,确保烟叶平稳发展。毫无疑问各地都必须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同时还应控制烟叶产量,即落实烟叶生产“双控”计划。但是种烟卖烟,这是烟叶生产区烟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依靠。控摸之后,势必对烟农的积极性具有一定影响。作为烟草部门应该将工作重心如何转移呢?
(1)做好烟农思想工作
要向烟农耐心解释、宣传好国家局关于控制烟叶生产规模,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这既是履行《国际烟草框架协议》的义务和职责要求,也是维护公民身心健康权利的要求。同时实行烟叶生产控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前期烟叶存量过多,所以控摸也是有相当严峻的现实要求。过多的存量烟叶既占据存储空间,也不便于管理,更严重的问题是烟叶长时间的存储势必会影响其品质、味道。因此控制烟叶生产量,有利于消化烟叶存量,从而确保生产的成品卷烟的品质上乘。
(2)指导烟农抓优质烟叶生产
控制烟叶生产规模,烟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将主要精力花在指导烟农如何引种大量优质烟叶品质,如何加强烟叶生长期田间水分管理、病虫害的预防,以提高烟叶质量,这也是烟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控制生产规模,烟农就应该考虑要保证收入不降低,就得引种优质品质,就得精心管理好烟叶,无论是选好地、选种、育苗、除虫、防病害等环节都得认真用心,以生产出更多优质烟叶,提升生烟买卖价格。据了解尽管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与进口优质烟叶质量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差异表现是:成熟不够(鲜烟采收成熟度和烘烤后成熟度)、香气质不理想、香气量不足、刺激性大,缺乏国外烟叶香气量足且焦甜香十分明显的特征;烟叶的耐烘烤性、耐加工性差,特别是烟叶香气在烘烤、加工过程中损失大,叶片僵硬、光滑、结构粗糙,化学成分不协调,烟碱、淀粉、蛋白质含量高,局部产区烟叶氯含量高、钾含量低。因此提高烟叶质量应该是控摸之后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二、如何确保烟农的利益不受损害?
(1)规范烟叶生产经营
有的地区在生产环节上,种植自由化,布局分散,这样劳作成本大,效益上不去;另外品种布局不合理,加之由于人多地少的现实,烟田常年连作和部分烟区套种,掠夺性使用土地。在收购环节,执行标准过程中,质检人员只重视了烟叶的颜色和部位,而忽视了对烟叶加工和配方使用起着重要作用的油分和组织结构等质量因素。烟农只要把鲜烟烤黄,就能卖个好价钱。“活”标准“死”价格、等级间价格和质量差异大、外观与内在质量不够统一,导致重收购轻生产、重经营轻管理,不仅不能发挥正确的收购导向作用,而且引起诸多矛盾难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规范,使烟叶产、购、销很难真正纳入市场经济的管理轨道。所以要规范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切实各个环节,确保优质优价,保证烟农切身利益。
(2)健全利益机制
烟叶发展的驱动力在于效益。烟叶作为商品,政府要税收、烟农要收益、商业要利润、工业要高附加值的产品,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部分人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形势下,以数量求利益的烟叶生产理念。有的地方政府持有“单纯税收”观念,习惯“涸泽而渔”,不习惯“放水养鱼”,造成烟叶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影响到烟区的健康发展。有的烟草部门有“习俗烟草”观念,以“烟老大”自居,沿袭过去做法,保守、落后、不服气、创新不足,面对存在问题,怨天、怨地、怨人、怨市场,忽视内部管理,主动性发挥不够,各方协调不力,规范经营不到位。农民满足于“小富即满、小进即安”的现状,抱持“小农烟草”观念,零星种植,小打小闹,市场意识淡薄,与“大市场”接轨困难,与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相矛盾,种烟比较效益的提高和“种烟难”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短期烟草”观念,有些部门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基础建设、素质教育和生产投入等行为始终难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际效果,闭关自守、唯我自主的烟叶生产格局没有明显改观。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继续关注烟叶平台。)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