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新华网贵州频道报道 全年投入烤烟产业40余万元,实现烤烟税收返还20余万元,这样的数据,对于财力薄弱的乡镇来说,无疑是血本无归。
2008至2011年,石阡县大沙坝乡连续三年无种植计划,到2012年全乡27户烟农共种植烤烟720余亩,实现产值110多万元;这样的事实,足已让人们换种眼光去观察大沙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从去年的720亩烤烟,到今年1850亩面积的落实,这样的速度,无不让人们对大沙坝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期待。
看现状转变观念刻不容缓
“民无产业不富,执政一方,就得为地方百姓的生计与发展负责!”自2011年来到大沙坝,现任党委书记的曹家发就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大沙坝乡距离县城不过10余公里,然而,这里地少人多,部分村组土地石漠化严重,全乡产业底子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也只能依靠传统农业和三分薄地里度日。多年来,区位优势并没有改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老百姓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
2012年,全乡共有存款6000余万元,人均存款不到3000元;然而,仔细分析,这6000万存款仅仅只有500多个户头,占全乡5000多户的10%,这说明,大沙坝乡还有90%的农户没有存款,还有大部分群众处在贫困阶段。
一个家庭要脱贫致富,一个乡镇要整体减贫摘帽,没有产业,不发展支柱产业,永远只能是空谈。
围绕发展主题与“减贫摘帽”目标,该乡党委政府请来村干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开展了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致富,首先得转变干部群众观念,树立产业发展意识;结合乡情,该乡决定从恢复烤烟产业起,打破全乡无重点产业、家庭无支柱产业的局面。
看行动克服困难信念坚定
在一个种植习惯传统、发展观念落后、产业意识淡薄的地方,要想发展任何一项产业,转变传统观念,增强产业意识,特别是提高村干部发展意识是必备的基础条件。
通过深入分析,该乡找准了这一影响地方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2012年年初,该乡决定首先从村级战斗力较强,村干部思想意识较为先进的任家寨、芹菜塘、余家寨、沙槽四个村进行突破,通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干部群众动员会,向大家讲解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摆谈致富与贫困的实例,宣传烤烟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从灵魂深处触碰思转变的主弦,从感情深处激发求发展的渴望,最终动员了27户农户,签订了720亩烤烟种植合同。
烤烟是一项“复苏”产业,这次种植成败十分关键。因此,“必须成功”是该乡党委下达烤烟生产小组的“死任务”。为保证这项种植的成功,该乡主要领导亲自跑到周边协调烟苗,特别是主抓烤烟多年的党委书记曹家发,更是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从烟地起垄到烟苗移栽,从田间管理到上炕烘烤,每一个细节都事无巨细、亲自指导、严格要求。
“从决定种烟的第一天起,27户烟农家我差不多是每天都要跑一趟,烟地的田埂都被我们踩顺了。”回想起去年主抓烤烟的过程,该乡人大主席张军至今记忆深刻。
为确保成功,该乡在主动为烟农搞好服务的同时,还先后挤出了4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产业路20多公里,补贴建设双置式炕房33座,争取资金建设大炕10座;同时,还提前帮助协调烟煤,并对烟苗调运、烟煤、物资拉运和烟叶销售进行运输补贴。
2012年,大沙坝乡27户烟农种植的720亩烤烟共实现产值110万元,该乡财政实现烤烟税收返还20余万元。
这一突破,为该乡在2013年争取到烤烟指导性种植任务100亩。
看效应烤烟重生带来花开遍地
一个家庭种10亩烤烟,全年的开支基本上就解决了;一个寨子种上百把亩烤烟,周边的闲散劳动力就能在家门口打工了;一个村种上几百亩烤烟,村里一年的办公经费就活络了……720亩烤烟的成功,27户烟农的增收,深深的刺激了人们思转变求发展的神经,去年还不到年底,该乡就有不少村干部和群众主动到政府申请种植烤烟。
该乡乡长罗洪宇介绍,虽然只有100亩的指导任务,但截至目前,该乡已在11个村落实烤烟面积1850亩。他说:“2013年,我们将继续为烟农搞好服务,尽力争取项目,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烟区和其他产业规划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群众依托产业致富,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中,该乡将烤烟、茶叶、水果、蔬菜列为该乡重点产业,并围绕“山顶有绿茶、山腰有烟果,河谷有蔬菜”思路对几项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并围绕产业对交通、水利等项目进行了规划,奋力推动几项产业齐头并进,力争在年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提速。
没有宏伟蓝图,没有豪言壮语,但仅仅从烤烟这一项产业的重生与崛起,就可以看到大沙坝乡在依托产业发展实现减贫摘帽目标上的信心和勇气,看到该乡干群凝心聚力、脚踏实地朝着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远大目标的希望之路上踩下的每一个坚实脚印!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