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正文

引领富民之路 探寻玉溪(庄园)品类创新之道(图)

2012年09月25日 来源: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作者:王保兴、曹祥金
A+ A

玉溪庄园凤窝园新貌。

如今,凤窝人的脸上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喜悦。

有机养殖。 

面对美好生活,彝家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烟农种植的有机白菜喜获丰收。 

有机养殖让凤窝园充满生机。

  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凤窝”,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往事。

  听村里老人讲,凤窝(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岔河乡河外村委会)最初叫小江村,清朝初期峨山塔甸李姓、鲁姓家族迁居至此。道光年间,村里一家鲁姓佃户的孩子鲁宗孔,于1849年在南京参加了道光乙酉科的科举考试,以第43名得中举人。

  峨山那一年共有9人参加科举考试,除鲁宗孔外,其余8人均落榜。他们回来后心里有气,便在南门外城墙上写了两句话羞辱鲁宗孔:习峨脱科又脱科,中个山间小倮倮。

  在云南方言中,“倮倮”是指落后、不明事理的人。等到鲁宗孔回来看见这两句话,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又在城墙上写了两句话:管我倮倮不倮倮,金鸡飞出凤凰窝。

  到了民国年间,一位出自昆明陆军讲武堂、同是峨山彝族的史庄周,回到家乡后,有感于这里青山绿水的田园美景,又想到鲁宗孔衣锦还乡的故事,便为小江村改了个新名字——凤窝。

  潺潺的小河流淌过凤窝,见证了这方水土的岁月变迁。如今的这里,青山依旧葱茏,溪流依然清澈,民风还是那样淳朴,大自然给予了这个彝家村寨格外的青睐。

  2008年,云南中烟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庄园为载体,开始在凤窝探索有机烟叶生产,由此改变了这个封闭山村的命运。凤窝,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彝族村落,正一步步脱离贫困和落后,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机带动农业循环

  秋日的清晨,浓雾在山涧小盆地弥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凤窝如同仙境。

  沿山路行走,溪流一直相伴左右,淙淙流水声仿佛一首欢快的田园小调,让人心情愉悦。两旁的田地里,绿油油的蔬菜、红彤彤的石榴,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在一块菜地前,记者驻足与正在地里收白菜的村民张学义聊起了家常。他告诉记者,这片菜地里种的都是有机蔬菜,有豌豆、番茄、黄瓜、白菜、南瓜等,因为管理有方,今年的菜长势不错。

  “这些菜不喷农药、不施化肥,用的都是活水浇灌,没有任何污染。你看这白菜,多水灵,生着吃都没问题。”说着,张学义掰下一块菜叶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了起来。

  就在路边,停放着几辆箱式货车,他们是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听说这里的有机白菜成熟了,专程赶来收购的。他们告诉记者,凤窝的有机蔬菜品质好,又经过权威认证,很受市场欢迎,而且卖得价格也高。

  这边有机蔬菜丰收,那边有机水稻也即将进入成熟期。站在稻田旁,河外村党支部书记吴丛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自从红塔集团有机烟叶生产基地落户凤窝以来,全村的种植结构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有机烟叶种植外,有机种养殖已成为支柱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建设“玉溪庄园”的同时,红塔集团注重深入挖掘凤窝的生态特色,搭建了一个以烟草为主多业发展的有机农业发展平台,并建立起了“五区两场一社一中心”的有机循环经济体系。

  “具体来讲就是有机烟叶种植区、有机蔬菜示范区、有机水稻轮作区、有机畜禽养殖区和生态林果体验区,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合作社和庄园管理中心。”红塔集团烟叶质检基地管理科技术员戴勋介绍说,依托这几大功能模块,他们构建起了一个有机大农业的循环经济圈。

  “比如,养殖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农家肥使用,种植产生的秸秆可以加工成天然饲料供养殖用,而且有机烟叶、蔬菜、水稻、油菜等的合理轮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此外,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还杜绝了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循环。”戴勋告诉记者。

  目前,凤窝园已规划建成40亩的有机蔬菜种植区、300亩的有机玉米种植区和120亩的有机水稻种植区;建成年出栏规模为1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年生产仔鹅10000只、鸡鸭2000只的有机水禽畜养殖基地和年处理300吨畜禽有机粪便的发酵场。

  在此基础上,庄园通过大力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初步建立起有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内生式增长,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和增收模式,成为展示农村经济发展广阔前景的窗口。

  “玉溪庄园整个种养殖体系都遵循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一个动物、植物、人的有机循环体系。”云南农业大学一位专家如此评价。

  玉溪庄园的循环经济正成为一个新的农村样本:红塔人与凤窝人一道,以有机烟种植为龙头,建起了养殖、种植两套有机循环技术体系,画出一个融古法种植和现代种植理念于一体的新循环经济大圆圈。

  山村旧貌换了新颜

  “如果几年前来过我们村子,你绝对想不到这次到的是同一个地方。”指着一座座新房,凤窝村烟农鲁加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变化。

  一座小山村,几十户彝族人家。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凤窝,优美自然环境的背后,是村民们多年来生活的艰辛。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村里这条泥土路上,鲁加德走了几十年,他没有想到,有一天村里的路也能像电视上演的新农村一样,变成干净的水泥路。

  “路难走点倒没啥,最怕的是碰上大旱年景。”鲁加德说,以前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基本靠天吃饭。

  往年大旱拉水浇地的情形,鲁加德依然记忆犹新。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赶着牛车出门,到村外的坝塘拉水,由于田间没有路,他只能就近停下,再一桶一桶往地里挑。一天下来,肩膀又疼又肿,两个肩膀上至今还有一层厚厚的茧子。

  “自从红塔集团给我们修了水渠,就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鲁加德说,沾了玉溪庄园建设的光,庄稼种到哪儿,水渠就通到哪儿。这几年,云南连续遭遇旱灾,凤窝村却没有一块田地浇不上水。

  如何通过有机庄园建设,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有效提高烟农生产生活水平,是红塔集团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他们在立足提升凤窝有机烟叶生产综合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烟水、烟路、烤房、育苗工场等设施建设,配套相关产业发展平台和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及村容村貌整治等等,努力促进凤窝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红塔集团的帮助下,玉溪庄园凤窝园治理河道726.24米,修建水渠2661米、机耕路1500米、密集烤房10座,完成3500平方米育苗工场、3335平方米水禽养殖基地和800亩龙竹种植基地建设,新建卫生厕所46个,加固美化民房外墙18000多平方米,并为村民配套了文化戏台、科技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

  健全的基础设施,让凤窝村农业生产从此旱涝无虞。村民们的收入,就像开了花的芝麻——节节高。

  宽敞的院子,水泥地面,正房二层小楼,配着两侧厢房,鲁加德的家就像一座四合院。推开铝合金的推拉门,鲁加德让我们参观他这个富裕的小家——电视机、音响、电冰箱、洗衣机、崭新的沙发……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2012年,他又买了一辆拖拉机,农忙时用来耕种。

  “这些都是这几年才添置的,以前啥也没有。一家子的收入,好年景有个万把块钱,差的时候只有三四千块,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鲁加德感慨万千,现在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这样的变化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有一组数据或许能反映这种变化。2008年以来,凤窝村人均年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8795元,2012年预计能突破万元。

  如今,富裕起来的彝家人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7月11日是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他们把红塔集团的客人邀请来,一起欢庆这神圣的节日。花鼓、对歌、篝火晚会,彝家人尽情展示着能歌善舞的天性,用最美的歌声表达对客人的热情与敬意、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美丽凤窝走出大山

  凤窝变了。

  这是长年在外打工的张宏昌回到家乡最直观的感受。

  不光是路好了,水通了,村子更漂亮了。2009年年底,当回家过春节的张宏昌听邻居们头头是道地谈起有机生产、循环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名词时,他意识到,家乡真的变了。

  “最大的变化在于通过庄园建设,从乡镇干部到普通村民都转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对此,岔河乡乡长张存德说,现在他们更加注重科技应用、更加注重保护生态、更加注重打造品牌,也更加认识到集约化经营对发展农村产业的意义。

  观念一变天地宽。凤窝人意识到,有机生产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不仅需要改变一些固有的生产习惯,还要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形式。

  2009年,在红塔集团的支持下,凤窝村众诚烤烟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烟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由合作社实行统一签订烤烟种植收购合同、统一安排农事、统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