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邯郸晚报》编辑整理 烟标收藏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品收藏之一,全世界都有收藏爱好者,进入中国也有百年,它的魅力早已超过了烟卷本身。张勇就是邯郸市一位烟标收藏爱好者,从小与烟标结下不解之缘。
一迷就是30多年
不惑之年的张勇,收藏烟标已有30多个年头。从小到大到底收藏了多少烟标,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拿来放置烟标的相册高已及腰,零散的更是不计其数。“曾经粗略计算过,手中各类烟标已过万张,毕竟已经收藏30年了。”张勇说,每一枚烟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从风景到传说,从人物到社会事件,都以独特的角度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张勇收集烟标承自父亲。父亲是个烟民,小时候张勇总爱拿烟标叠三角玩儿,有一天偶然发现父亲的一本书里夹着四十多张烟标,凑在一起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张勇一下子喜欢上了它们,“就像男孩子喜欢女孩子一样自然。”父亲当时告诉他:别扔了,不知道哪天市场上就没有这些烟了。
于是,这四十多张烟标就成了张勇最初也是最宝贵的藏品。
独特的百科全书
早年的烟标图案和色彩都相对简单,质地也比较差,但时隔多年,仍然能够从这些烟标上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朝气蓬勃的气息。
张勇收藏最早的烟标是“坦克”和“火车”。“坦克车甜烟”,烟标上画着一辆坦克车,而“火车香烟”就画着一辆蒸汽火车。图画都相当简单,文字还是从右向左读的繁体,最有趣的是“火车”和“坦克车”分别是涉县的固新镇和南关大街的烟厂生产的。张勇说,他查过资料,这种烟应该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出品,曾大量销往敌占区,换回粮食和药品,算得上是新中国烟草制度的前驱。
同时期还曾有过一种“广播”牌香烟,背后画着一座广播塔。
大约是因为当地有了新的广播塔而专门出的品种,可见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带给人们的惊叹。
新中国成立后的烟标,常常透露出当时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比如当时“国营保定卷烟厂”出品的“胜利”香烟,浅绿色的底纹,印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和南京长江大桥,清晰地投射出当时这两件事带给人们的自豪和喜悦。
张勇的藏品中,还有不少咱邯郸出产的烟。上世纪60年代,邯郸曾有过“新邯郸”、“丛台”牌香烟,农林路上药械厂厂址就是邯郸卷烟厂旧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卷烟厂在1965年被迫下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信号也反映在烟标上,那个时期,张勇收藏的烟标种类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官厅”、“石林”、“来凤”、“五朵金花”,种类繁多,名字上也变得“活”起来:“一路发”、“大老板”、“恭喜”、“美佳”等等。但南方的烟草种类明显多过北方,也是当时南方经济率先搞活的写照了。
张勇烟标收藏的真正高峰期来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烟标不仅种类多了,形式也多了起来,而且外国的香烟也不再稀罕。张勇也开始分类各种烟标了。张勇举例,比如地名类:“赤壁”、“襄阳”、“边城”等;事件类:“北京亚运会”“4.7”(1987年和1988年,世界无烟日还是4月7日,1989年才改成5月31日)等;人物类:“诗仙”、“扁鹊”等;动物类:“龙力”“鸵鸟”等等。
不抽烟的烟标迷
虽然有着三十多年的收藏经历、上万枚烟标,还有很多没拆封的香烟,但张勇却是个不抽烟的人,相反他一边收集烟标一边收集抽烟危害的相关报道。张勇有一本剪报,里面都是报纸上报道的抽烟的危害,还有戒烟的知识。“收藏烟标和抽烟是两回事。”张勇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不少外国香烟都会在烟标上印着抽烟导致的各种病症的照片。
张勇收藏烟标有个原则:“不投资,不交易”,就是他不买烟,也不为收藏买烟标。那上万枚的烟标是怎么来的?张勇说,有自己捡的,更多的是朋友送的。“小时候就在路边捡,但那时种类少,捡不了多少,现在上班了,看见地上有罕见的烟盒,还是忍不住。”张勇说,只要发现烟盒,哪怕在垃圾堆里,他都忍不住捡起来擦干净。
除了捡,他还找人要。有一次在石家庄,等车的时候发现有不认识的人掏出烟,烟盒比较罕见,张勇凑上去和人家搭讪,直到对方眼里充满了警惕,他才不得不说实话:“朋友,我想要你的烟盒。”
渐渐地,他收藏烟标的爱好为朋友所知,张勇朋友众多,这也成了他收藏烟标的主要来源,朋友到外地、国外,遇到少见的香烟,绝对会买回来送给张勇。于是张勇的藏品里也有了很多独特的烟标和烟盒,塑料的、木头的,甚至还有一掐过滤嘴就飘出酒香的烟。张勇觉得再去拆烟盒实在可惜,干脆保持原样,他为此起了个名,叫“立体烟标”。
对于烟标收藏,他这样形容这份情感:“一生坚守、一世痴迷。”张勇说,他一直有个愿望,想为自己的烟标办一个展览,既对自己的爱好是个交代,也能找到更多的同好,他甚至打算让儿子也收藏烟标,让这本独特的百科全书传下去。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