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高羔 甘肃省集邮协会理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西湖
清乾隆时期的莲荡池示意图
烟标,听起来似乎深奥,其实就是香烟的外包装,俗称烟盒。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玩烟标是那个时代男孩子们最为惬意的游戏。集烟标、叠三角、打三角……是当年许多男孩子最爱,如今这已经深藏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了。
烟标是随着卷烟而诞生的。烟草原产地在美洲,而最早的卷烟却是埃及人发明的。1832年,埃及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埃及士兵截获了土耳其的运烟驼队。谁知,埃及士兵却没有烟斗,怎么办?一个士兵灵机一动用包子弹的薄纸裹上烟末吸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卷烟。而烟标的出现则要晚一些,世界上第一枚烟标是芬兰人于1860年印制生产的“小加农”牌。1885年,由美国杜克父子烟草公司进入中国,其生产的“小美女”牌卷烟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烟标。
一张张烟标上,或一座标志性建筑,或一段神奇的传说,抑或是一处令人神往的风景……这些精美的图案背后,就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不久前,长期从事集邮研究的高羔,看到一张珍稀的“西湖”烟标,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甘肃最早烟厂生产的卷烟品牌之一,这张经历八十多年时光岁月的烟标,它有哪些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高羔讲述他所知道的一张烟标背后的故事。
兰州八景之一,悄然走上烟标,留下珍贵史料
那是一张红色的烟标,图案是黑白的,一切看上去非常简陋,但却不损它承载的历史信息。烟标的主体图案是一个亭子,画面很简单,为白描勾勒,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亭子斗拱飞檐的不俗气质。亭子上方的圆形商标写着“华陇”。
除此之外,烟标上还有“西湖香烟”、“中国华陇烟公司”等的字样。
这是张八十多年前的西湖烟标,能保存到今天,非常难得。有人曾说,这是珍贵的“西湖”烟标。乍一看“西湖”,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它是杭州的西湖吗?其实,它不是杭州的西湖。这张烟标上的西湖指兰州的小西湖。这么一说,人们就恍然大悟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小西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似乎从小西湖公园东面开始一直到义乌商贸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到小西湖东街这一带,都被人们含含糊糊地叫做小西湖。小西湖留给外地游客的感觉也模糊不清。
实际上,小西湖是兰州最早的园林之一,元代就被称为莲荡池。明代肃王蓄神泉水为池塘,将其建成周长5里的园林。这时的小西湖,南依明长城,北临黄河,以九州台、白塔山为屏障。这里长芦苇、种莲藕,大有江南风光,满足了肃王及其他迁兰的江南人士的思乡之情,带着浓浓的江南西湖的神韵。
烟标上的亭子名叫螺亭。螺亭是八角三重,修建于小西湖北。
那么这个亭子是如何走上烟标的呢?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西湖烟标
握桥烟标
1948年的螺亭
集资建厂,抵御洋烟入侵,只收国人入股
说起这张烟标的背后故事,就不能不说华陇烟厂。兰州很早就种植烟草。张鸿汀在《兰州古今注》中也记载:五泉山“泉水下灌城南田,产烟叶颇盛,制为烟丝,销及川、陕、津、沪以东至牛庄、营口。凡丝烟以兰州为佳,兰州又以红泥沟为佳,故兰烟则标红泥,而陇烟无不蒙兰州之称。”还有人说,兰州水烟还曾在上海《申报》头版连续刊登广告。可见,兰州产烟历史久远了。民间传说,兰州水烟是诸葛亮北伐时传入的,故而兰州水烟业以诸葛亮为始祖。
自1885年,杜克父子烟草公司的洋烟进入中国。随后英国、吕宋、土耳其、日本等烟厂相继在华设厂。这些烟厂成了他们掠夺中国的又一重要手段。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三炮台、老刀、孔雀、云龙、铜鼓等牌香烟充斥国内市场。当时,仅甘肃就要消耗3000箱卷烟,价值达200万元之巨。甘肃消耗卷烟中以英美烟草公司产的“哈德门”、“前门”、“炮台”卷烟为最。洋烟的倾销,导致大量真金白银外流。
同时,社会上吸卷烟已成为流行和时尚。就连当时的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也是位老烟枪。曾有人回忆说,朱绍良从五泉山下张家庄到小西湖的路上,一支接一支吸烟,这让车内其他人感到十分不自在。兰州既盛产烟叶,人们又有烟草掠夺真金白银的切身体会。许多有识之士,为振兴民族经济就联合起来,准备创办一家烟厂,同国外烟草公司抗争。
我查阅烟标的相关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份烟厂的招股启事。如今读起来尤为感人。这是“中国华陇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启”。在招股启事中,有几点非常有意义。第一点说,烟草是甘肃的大宗特产,而人民墨守成法,固步自封,所以要办烟厂打破这种思想。第二点说,舶来烟草每年消耗非常大,“竭甘民之脂髓,供外界之吸收”。第三点说,创设制烟工厂,股本金十万元,认股者以本国人为限。这几点说出了当时人们创办烟厂的目的。尤其是,认股者以本国人为限。这一条,就说明烟厂创办是为了抵御洋烟的经济侵略。
当时烟厂创办的发起人有65人,其中有邵力子、朱绍良、杨虎城、马鸿宾、邓宝珊、张鸿汀、裴建准等人。这些人或为高官、或为名流,他们就是看到了洋烟横行的弊端。
尽管有这么多的名人出头呼吁,但股本招募得并不理想。计划招募十万元,其实最后实际到账的只有6万元。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畏艰难,开办了工厂。先精选外地上等烟叶种子,在兰州试种,成功后,从河南聘请技师烤制烟叶万余斤,又用木制器械卷烟,走出了第一步。据我查阅的有关资料记载,华陇烟厂的工艺尽管落后,但卷烟的质量和外来的洋烟不相上下。
华陇烟公司最初开设在畅家巷,后来迁到了南稍门,有“西湖”、“握桥”、“北塔”三个商标,起初两年共产211箱,行销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抗战爆发后,东南地区烟厂损失巨大,同时大批人口迁移到西北,产销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烟厂盛极一时,资本增加到了50万元,添置了一批设备,年产烟2800箱。基本和以前洋烟在甘肃销量持平。
一张烟标,留下一段难忘故事
为何华陇烟草股份公司会选用“西湖”作为商标呢?原来当时,小西湖在兰州名头很盛,能列入兰州八景的,自然也是首屈一指的景点。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巡抚刘斗在原先基础上重建莲荡池。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人们又进行了修葺。然而,比较大规模的修葺,则要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陕甘总督杨昌浚主持的修葺扩建了。
杨昌浚为湖南湘乡人,曾长期在浙江为官,因“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受牵连被贬官。后来,由左宗棠保荐,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才又逐渐起复。左宗棠离开甘肃后,他继任陕甘总督。许多人读过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杨昌浚的诗作。不过人们以讹传讹,将诗的第一句弄错了。据杨昌浚诗集《五好山房诗稿》中记载,第一句应该是“上相筹边未肯还”,这样才符合当时情形。杨昌浚整修莲荡池后,便将这座园林命名为“小西湖”。
曾经的小西湖,波光潋滟、堤柳如烟,水鸟咸集,芦苇摇荡。陇上末代进士杨巨川曾为此撰联:“数行杨柳,十里烟波,载酒寻诗,不减苏堤韵事;北塔抽簪,南屏拥翠,浓妆淡抹,依然西子风浪。”
西湖烟标上的主体图案是小西湖重要建筑“螺亭”。这座亭子,如同发髻一样,所以叫做螺亭。它紧挨小西湖北围墙,登临其上,湖光山色,黄河波涛,尽在眼前。抬头仰望,远方群山耸峙,蓝天白云,黄河滔滔东去。民国时,甘肃督军陆洪涛为螺亭题写了对联:“放眼最高层蠡海任凭人揣测;置身安稳处蜗居容得我回旋。”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曾为螺亭题写了一副对联:“淘不尽满腹忧愁,九曲安澜,任眼底大河东去;看得开浮云富贵,一场春梦,觉怀中爽气西来。”
当时,华陇烟厂的“握桥”、“西湖”、“北塔”等烟标,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寻常事物,但是八十多年后,这些烟标却异常珍贵,存世量很少,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人们很难一睹其真实面目了。
我看到这张烟标,算是对当年人们兴办烟厂最特殊的记忆。一张烟标,一段往事,曾经风雨波涛,近百年沧桑往事,尽在其中。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