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散文随笔 > 正文

何为烟出文章酒出诗

2015年11月18日 来源:江山文学 作者:晚霞晓文
A+ A

  烟草在线据江山文学编辑整理  中国是个“烟酒不分家”的国度。在城乡,但凡朋友相聚,抽烟、喝酒,不分彼此,谁都可以埋单。在这里,烟酒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存在,已成为友谊的纽带,让人进入到忘我的时空隧道。这是讲交往,见证的是友情。那何以烟出文章酒出诗呢?

  先说说烟。因为吸烟消耗心火,所以要借助外火来辅助一下。因为叼着烟卷还有调整心境,平和心态,缓解压力的作用。长期大量动用脑子,勤思,善思,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超乎寻常的大师、高人,像毛泽东、邓小平、丘吉尔、巴顿,斯大林等等。

  有神经心理学家做过研究,证明烟对人的大脑有迅速的刺激作用。当人吸进了第一口烟,大脑会在0.7秒后产生兴奋作用。

  因此,有人说:“香烟是诸多天才,脑力劳动者,如谋略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爱物。”他们以抽烟而提神,以烟宁神,以烟静虑,以烟谋略,使自己大脑进入异常兴奋的巅峰,使自己的身心到达出神入化的超脱状态,把正在谋划的战略,把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不断展开一个新的层面,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到达前所未有的极致状态。

  再说“烟出文章”。在典型的“烟文学中”,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师、思想家鲁迅先生应当是一个最杰出的代表。他创作的一生,就与烟形影不离。他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帧照片,就是定格在藤椅上抽烟的那个瞬间。在这帧照片里,摄影师将鲁迅先生和烟的联系拍得出神入化,甚至可以让人感到他右手上的那支烟正冒着袅袅青烟。似乎让人联想到,他手上的那支燃起的香烟,正在助他进入一篇新的战斗檄文的构思之中。

  鲁迅的文学才华倾倒了几代人,他的文学成就也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无比憎恨,他的横眉冷对敌人的傲然骨气,他的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这与烟不无关系。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手中的香烟,一直是他汲取精神力量、爆发艺术灵感的媒介。甚至有人评论说:“鲁迅的文章是烟薰出来的”。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香烟为马克思写作震惊世界的《资本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甚至可以从《资本论》的字里行间,从他那些绝世经典的论点、论据中嗅到浓浓的烟味。难怪连马克思自己也不无幽默地说,他写作《资本论》所收到的稿费远远不能抵偿香烟的开支。

  但有的人,一天不想正事,没干什么大事,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走路,坐电梯,坐便桶上,蹲厕所也叼根烟,呲牙咧嘴,那个姿势,半天出不来,外边的人提着裤子双脚跳,他还在那哼哧,我一看那就不正常。

  再说喝酒与诗。因为白酒外阴内阳,水的形态,水的性格。在易经里火属坎卦,心为火。比如打火机一点燃,外层是热的,里面是凉的,叫离卦。会喝酒的人水火既济,对人有加持力。如果喝闷酒,喝愁酒,酗酒,贪酒,喝滥酒,就会伤害你。因为水火无情嘛。
 
  至于酒何言出诗?在我国,自古酒就与诗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一个著名的践行者,杜甫有诗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己描述饮酒的诗更是举不胜举:“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与诗互生共养的诗酒文化,洋洋洒洒一路相拥着走来,因酒而得诗、因诗而使酒名扬天下的轶事也不少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孟德一曲《短歌行》,让杜康名扬天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杜牧叫杏花村酒勾出多少人的三魂七魄。

  说到这里,也许就可以说中华文明在诗酒之中有了一种对接,一种渗透,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酒之中有中华渊源流长的文化和脉搏。

  说到底,所谓烟出文章酒出诗,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托词。它在作文赋诗方面,永远只是一个辅助性手段,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文章和诗词,都出自于人的艺术创作,而绝不是烟酒所为。再好的烟,再绝品的酒,离开人的艺术创造,它与文,与诗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假如没有文学天分,就是坠入烟库,抽成肺癌,也不一定能成为文人;假如没有诗人气质,就是开一家酒厂,成天“醉生梦死”,即使喝出肝硬化,也不见得会喝出一个“诗仙”来。

  所以,以上所说,只不过是对传统说法所做的一点儿探究,既不是为香烟打广告,也不是为酒业拉赞助。既不是以烟会友,也不是以酒结义。酒精和尼古丁对人类的健康是有害的。这一点不可否认!

  因为本人既不嗜烟,也不酗酒。因此,想真心为友进一言: 红河(道)再好,也不要过度;“劲酒再好,请不要贪杯啊”!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