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丽春五月,我们来到云南元谋县凉山乡的一个偏远山村,让浮躁的心走进了一个得已平静的角落。
雨季初到的缘故,空气里总是有些潮湿的味道,夹杂着树木禾草的芬芳。那一座座崇峦叠嶂的山峰被青翠包裹,其中悬浮着淡淡的雾霭。唤醒这片村落的是那啾啾的鸟鸣,时而欢快,时而婉转。是谁家屋上升起了炊烟,袅袅如丝。我看见半山腰的民屋里走出了人影儿,走上那条山中小路,跨过田埂走进那片梯田。
若说,这是一幅绝妙的民俗画卷,可是世上又有哪个画匠能将乡间的美景描摹如斯呢?
80年代初,凉山人响应号召,在山间梯田上种下了第一株烤烟苗。外地迁徙来此的凉山人初尝试种烤烟时,个个是“摸着石头过河”——平整烟地,培育烟苗种到山窝窝,采摘烘烤,分级扎把……虽然烟地离村子远,要走一段山路,但他们不怕苦,拖家带口把那几亩甚至几十亩烤烟当作金贵的孩子来精心照料。多年来,为当地群众提质增效种出好烟脱贫致富,各级党委政府及烟草部门高度重视,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将烤烟种植科技措施推广到农家,将集约化育苗代替分散育苗,将机械化深耕代替人挖牛犁,将密集烘烤代替旧式烤房,一群凉山人就这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技术员的指导下,慢慢积累种植经验,起早贪黑的在山坡上打理着这些寄托着无限美好希望的烟叶子。如今,凉山人又成功将烟苗移栽从膜上转移到膜下,种出的烟叶一年比一年好,口袋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那是村长的家,村长带着我们年年种烟,烟年年好”,顺着村民老王指的方向,正是刚才那半山腰的民屋小院儿,他又指指刚才走进那片梯田里劳作的两个身影,“看,他和儿子在栽烟呢。”
村长老了,腿脚显得不灵便。但他眷恋,他愿意带着村民种烟,烟叶让全村人脱贫致富,烟叶让村儿里的孩子有了学费。他不愿离开,离开他的土地似乎就是在剥夺他的生命。
儿子刚二十,很年轻。最初,他似乎不愿接受种烟的辛苦,父亲的话也不愿多听,自己也不愿多讲,一个人默默劳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儿子看着拉烟去烟叶站满意而归的村民,看着邻家小林子换了新书包去学校,看着二婶儿买了新手机和远房亲戚拉家常,他渐渐理解了父亲,体会了他的辛苦。
看着父子俩在烟地里打塘、栽烟、灌塘,聊一会儿天,抽一支烟,一点一滴,一言一辞,看似平淡辛劳的烟叶种植之路,已将往日隔阂的代沟变成了两代人呵护前行的心灵之旅。
“对了,村长有条特别乖巧的狗。”我们顺着老王的目光找寻——瞧,在烟地里,它时而陪同儿子前行,时而围绕父亲跳跃,时而“汪汪”叫两声,愉悦而不知劳累。那狗是有名字的,小家伙儿叫“石头”。它有灵性,他懂父子的心。父亲与儿子在田间劳作,它会守候在父子身旁,陪着他们侍弄烟叶,用它的身子蹭他们的裤腿,时不时还撒个娇。
“有时,它也会独自端坐在家中,遥望着门外的山间,静静等待劳作归家的主人。”这对父子以及这片熟悉的田地居舍便是石头生命的全部。
那山,是群清静幽雅的山。
那烟,是片金黄致富的烟。
那人,是些勤勤恳恳的人。
那狗,是条忠实善良的狗。
为那山,为那烟,为那人,为那狗,为那一片风景如画的山林与烟地,为那吃苦耐劳的毅力和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我已热泪湿眼,感动暖心。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