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中有“竹筒当烟袋”一说,说的就是蒙自市新安所镇人用草绳穿烟叶进行晾晒处理后,用刀把烟叶切成烟丝,再配合用竹子制成的烟筒,把刀烟丝放在烟筒半中腰插的一根细小竹管上烧吸。
刀烟丝这种传统手工艺早在清朝时期就在新安所镇兴起,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近日,记者来到该镇探访了传统刀烟制作手艺人——冯保生。
冯保生在切刀烟
整个镇上只有冯保生在切刀烟
冯保生家在新安所镇新街四组,并不好找,门庭深深,需要拐好几个弯才到。到冯保生家时,只有他二哥冯石生一人,他去地里干活了。
“在镇上,只有我弟弟在切刀烟丝卖了。”冯石生说,早些年,新安所家家户户都切刀烟卖,由于切烟是个体力活,又耗时,资历老的切烟人,有的转行,有的不再切烟,而年轻的都改用机器切。
冯保生今年58岁,切刀烟已有40余年。“等到60岁,眼力和体力都不行时,也不能切了。”冯石生说,他弟弟现在切的烟都是供几个老顾客。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冯保生从小就对切刀烟感兴趣。他的父亲从16岁就开始学切,直到76岁还能到切烟板凳上切几下。“在弟弟才10多岁的时候,只要父母不在家,他就会悄悄爬上切烟板凳模仿父亲切烟,那时他连脚都还碰不到地。”冯石生回忆道。
冯保生的手艺是他父亲传授的。30多年前,他父亲切的烟非常出名,不仅在生产队举办的切烟大赛中名列前茅,还有很多省内外甚至北京的人慕名而来买刀烟丝,最高时能卖到100元/市斤,而那时的猪肉也才1.5元/市斤。
“我弟弟现在切出的刀烟,比父亲当年切得还要好。”冯石生说。
说话间,冯保生已从地里匆匆赶来,他身材高大结实,话语谦和。得知记者的来意,他抬出了几天前刚切好的刀烟丝。
切好的刀烟
切出的烟丝可与烟叶图纹相一致
切出的烟丝要用平滑的小铁块压实,看上去形似豆腐条,摸着平整光滑。“切工越好,压出的刀烟就越紧凑,不易松散。”冯保生说,他切得好的时候,把整块刀烟扔到地上也不会散开。
别看压实的烟丝十分紧凑,但只要拿一小撮烟丝轻轻搓开,烟丝会变得十分松软,金黄色的烟丝甚至比发丝还要细。
“不是每个人都能切出好的烟丝,要通过长年累月练习才行。”冯保生说,他练习了10多年,切出的烟才开始有点样子。起初他学切烟时,切出的烟就如洋芋丝一般。
在冯保生抬出的刀烟丝上,记者看到了稍白一些的纹路和图案。“这是烟叶上的图纹和一些细小的茎。”冯保生说,他切得好的时候,原本烟叶上有什么图案,切出来也可以保持相同的图案。
“前段时间,我切好的刀烟拿去镇上卖,还卖了1000元/市斤。”冯保生觉得,切烟丝和上班一样,心情好工作才能做好,心情好才能切出好的烟丝来。
“一双巧手”关键在于控制气息
抽了几口烟筒的冯保生,感觉心情较好,决定切几斤拿到镇上卖,也顺便展示切刀烟这种传统手艺。
他打开院落较旧的一间房门,切烟凳便映入眼帘,形似长条凳的切烟凳,凳头有一块磨刀石,凳中有一块坐板。
“人坐在板上,烟叶放在板下,切烟人要控制气息将坐板平稳往后推,使烟叶缓缓露出,切出的烟丝才均匀。”冯保生说,这是一股巧力,初学切烟时,他控制不好气力,坐板总是不听话地往后面飞出去,甚至切坏了坐板。
说着,冯保生系上了切烟专用的皮带,一来可以收紧衣裤,二来能起到收腹提气的作用。
他跨上切烟凳,双手握住两边有柄的切刀开始磨刀。“切烟时,腰部以下不能动,双腿要夹紧坐板,上身要挺直。”冯保生说,切刀烟是个明轻暗重的活儿,一天下来,只能切5斤至6斤,且腿酸疼得厉害。
冯保生码齐了金黄的烟叶,调整了锋利的刀口。他看着刀,看着叶,目不转睛,屏气凝神……嚓!嚓!嚓!淡淡的烟草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细细的烟丝随着切刀的起落而逐渐形成。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