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正文

我的剪纸世界

推广非遗文化,传播剪纸艺术!
2020年03月23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解红
A+ A

  儿时,我最期待的是过春节。每到除夕那天,家家都要贴窗花。这时,外婆搬来一张方桌子,将一张张红纸铺开,再铺开,只见她那修长的指尖舞动着一把剪刀,好像在进行一场金戈铁马的杀兵点将。“千剪不断、万剪不乱、线线相连......”外婆一边剪一边还在嘴里哼着歌儿,经过一回回拐点,一次次拉扯,咔嚓,咔嚓......剪刀顶上去的尖尖头,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探出红纸,一些寓意吉祥的图腾一下子在外婆的剪刀下应运而生。

  看着一张张非常普通的红纸,在外婆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了一幅精美的窗花,我既好奇又羡慕。外婆的剪纸大都取材于百姓生活和一些木刻版画,她年轻的时候跟着有木刻手艺的外公学习过一些民间绘画以及雕刻艺术,外公做的木刻版画在十里八乡都是首屈一指的。外公先将画稿画好再把它转化到木板上,然后精雕细琢出一件件艺术品。总之,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外婆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外婆还从那些精致的木刻版画中产生出许多灵感。

  外婆喜欢剪各种各样的图案,每当外婆拿起剪刀,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抑或是花鸟鱼虫,跃然纸上,轮廓清晰,形象逼真。我最喜欢外婆剪的龙凤呈祥图,外婆将这些充满喜气色彩与吉祥寓意的图案送给结婚的新人.

  外婆最擅长的是剪蝴蝶,不要画稿,徒手就能剪出上千种不同形态的蝴蝶,外婆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剪花娘子”,我拿着那一只只剪好的蝴蝶帖在窗户上,顿时满屋生辉。一眼望去,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

  我对窗花的喜爱,缘自童年和外婆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虽然我自幼身患疾病,无法正常行走,可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悟出许多道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除了繁琐艰辛的劳作,另外,还有一种对生活质朴的追求,那便是剪窗花。我跟着外婆学会拿剪刀,用指尖绘制出无声的语言和美丽的童话故事,足不出户就剪出一个花花世界。

  剪纸,即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从那时起,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剪纸。

  凡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能落剪成花,最喜闻乐见的题材有“福、禄、寿、喜、财”等图案预示着吉祥好运。“葫芦、莲子、莲花、娃娃”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莲花、鱼——连年有余”则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也是民间艺术的常见的表现形式,在民间流传的年画、玉器中都有这类题材,采用谐音寓意,达到吉祥之意。另外,还有花鸟鱼虫、家禽家畜、瓜果畜牧等,只要变成了红色,都被赋予了一种吉祥的色彩。

  其实,每个地方的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假如你穿行在徐州东站,即可看到具有浓厚的两汉文化底蕴的“车马出行图”,“汉画像石”等大型剪纸图案。令人大开眼界,蔚为壮观。

  当我把刚刚做好的新年剪纸挂历和红红的窗花发到微信朋友圈时,一时间引得大伙儿纷纷留言要前来观赏和学习。于是,我一边教他们剪窗花一边讲一些关于剪纸的起源和典故:

  剪纸,分为手工剪纸和刻刀剪纸两种,她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一种镂空的艺术效果,她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通透空灵的感觉和视觉上的享受。剪纸最早在我国农村广为流传,这与中国农村的一些节日习俗有密切的联系,每当逢年过节或是遇到婚庆吉日,人们都会买来大红纸,剪个喜气洋洋的双“喜”字、“福”字贴在自家的门上、墙上、窗户上,立刻将喜庆的氛围渲染的淋漓尽致。

  相传,隋炀帝也喜爱剪纸,他在下江南时用剪窗花装点寂寥的冬日。隋炀帝还让宫女们用绫罗绸缎剪成绿叶,点缀枯黄的枝条挂在树上,又用彩纸剪出红红的梅花和绿绿的小草,贴于窗前,顿时,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呈现在眼前......

  “一剪一传承,一纸一世界”正如安徒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剪纸是诗文创作的开始,当诗词遇上传统剪纸艺术,那就更美了。一代文豪郭沫若也在《剪纸选胜》一书中题词曰: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对于我来说,一把剪刀,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它使我的老年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欢乐。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参与,抗击疫情。我也早已积极行动起来,用我的剪纸作品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我们等你回来》、《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致敬,白衣天使》和其他抗击疫情的剪纸作品,深受朋友们的喜爱,我在此,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基层防控岗位上的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推广非遗文化,传播剪纸艺术!我会继续努力,展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采和魅力!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