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自记事起,便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村庄四周的山坡上、田野里、小河边奔跑,开始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正应了那句话:少年不知愁滋味!
童年时期,没有交通闭塞,只有田野里、小河边、山坡上撒欢的广袤天地;没有劳动辛苦,只有尽情倾听山间溪水汩汩、感受微风拂面的丝丝惬意;没有生活艰辛,只有尽享大自然赐予的山珍野味。
8岁那年,我开始了求学之路,从村小转到镇小读书,开始接触村庄以外的世界。隐隐记得那时的我,不喜欢这段走读的日子。因为只要是上学期间,都必须天未亮就起床,匆匆吃完母亲做的早饭,便和姐姐以及村里的小伙伴们点着火把泥一脚水一脚地赶路,去到五公里以外的镇小学读书。也不记得到底要走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只记得还未走进教室,便听到“当当当”的上课铃声响,慌忙中于是只能背紧书包、一路小跑进入教室。现在想来,如果那时有一块手表,认识时间,我们便会少些踩着铃声进教室吧。可惜,当年的“手表”是天上的月亮、打鸣的公鸡。那时我想,可以不上学吗?我害怕天未亮就出发去学校,走在狭窄的田埂路上,穿越哗哗作响的山林,淌过冰冷刺骨的河流。
没多久,因为父亲工作原因,我们全家搬到县城里居住,我又去县里的小学读书了。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我比其他童年伙伴幸运,父母有条件让我更早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环境。那时我常回想,什么时候家乡也能有好走的水泥路、明亮的教室、和蔼的老师呢?
就这样,念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十多年里,家乡好像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大人在国家改革开放浪潮中,外出打工挣钱。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村外求学,探索未知的未来。村里的大人为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好走些,省吃俭用,大伙共同努力挖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土路,取代了当年弯弯曲曲的田埂路,尽管仍有些坑坑洼洼,但终究是比当年田埂路宽敞了几倍。路在改变,大伙儿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知识改变命运,乡里人要让他们的后代不再吃同样的苦,受同样的累!
大学毕业后,当我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这条三米多宽的土路已不在了,“村村通”工程已经把水泥路修进了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小时候不曾有的三、五层砖房,穿插在木屋之间,特别显眼。自来水直接装到了水缸边上,再不用去井边担水了。电灯把屋子照得亮堂极了,煤油灯早已收了起来。当年的村小学也取消了,每天都有车接送孩子们去镇上读书,大人们不用担心路途远、学费高、没饭吃,因为这些都是免费的。进入新年代,当八十多岁高龄的爷爷奶奶领到第一笔高龄补贴的时候,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一样,他们不禁感叹:辛苦了一辈子,没想到快要入土了竟拿起了国家老人津贴!表哥家住了三代人的小土屋也在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建起了两层高的楼房。老家屋前的那座山头,不知什么时候,种植了果树、养殖了牲畜。产业路绕着山坡修了一圈,与主干道接通,在方便运输的同时,也方便过往的人们欣赏不同季节这山间的美景。
今年春节,趁着走访亲戚的机会,在爱人的陪同下,我特意到家乡四周逛了逛,我要看看现在的乡村又变成了什么样。当汽车进入到乡间的水泥路后,我看到的是现在的公路已是“组组通”了,盘山的水泥路蜿蜒至各处,连着这村那寨,大家伙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地走路去拜访亲戚了!连片的土地,被平整出种上了各种经济作物:梨园、李园、桃园,油茶树、花椒树,荷花、苜蓿……这些作物不仅利用了闲余的土地,还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美化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真是一举多得啊!险要位置的土地已不再种植,而是栽上了树木,以保持水土。无论走到哪家,都是敞亮的砖房,房前屋后布置得与城里的洋房没差别,此处景象真是别样红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乡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改变着,汇聚起来,结成了今天的硕果。经济条件的大幅度提升,丰富了家乡人民的物质生活,家乡点点滴滴的变化,见证着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福利,也见证着勤劳的人民努力拼搏争取的成果。无数个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他们是故乡的希望,更是祖国的希望!家如此,国亦如此!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