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雨水”这一节气的解释。古人曰:“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民谚也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说的是雨水节气之后,冬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这一时段是农家人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春雨贵如油”,这一俗语既传达了春雨的稀缺,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渴望。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很多与“雨水”有关的谚语。例如像“一滴春水一滴油,一厘春水一厘金”、“雨水雨,水就匀;雨水晴,水不匀”、“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等等,从中不难看出“雨水”这一节气对农事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这一节气的重视程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雨水”节气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看重。对这一节气的描写,最经典的当属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心人民生产生活的诗人用平平仄仄的千古绝唱,表达着自己看到春雨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春风在夜里悄然落下,滋润大地万物时的那份欣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把一场立春后的雨水描写得亦真亦幻、如诗如画。雨水曼妙轻盈,缠绵霏霏,如佳人纤纤素手的抚慰,谦和温柔,多情而不矫情。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为我们描绘出了客乡游子对春雨的别样感受。
雨水节气后,地湿之气渐升,早晨也时常有露和霜的出现。此时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所处这一时节,人们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古人十分注重脾胃方面的调养。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在“雨水”时节,饮食方面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立春”已过,“雨水”降临,而那些浸润着千年雨水的诗句,似乎从未远离,它映照着远古的心情,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催生着心中那颗期待勃发的种子。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