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发秀,不夸张地说,在织金县城,有70%以上的人都知道她。作为织金县业余老年文艺队队员、老年大学器乐、弹拨、胡卢丝班的班主任,家里家外,邻里乡亲,健谈,好客的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都亲切地叫她朱嬷,县城里谁家开业庆典都少不了她们,加之肩负着对家庭、儿孙的照顾,这个奶奶级的老年文艺者简直是忙都忙不过来,所以,在计划对朱发秀进行专访前,我通过电话预约,按约定时间来到了位于织金县金南路的家中。
说起往事,那个年代的事历历在目,促膝交谈中朱发秀感慨中略带几分自豪,1982年,在全国大辞退中,刚满30岁的她与其在车队上班的爱人先后退了下来,拿着共计320元的退职金,面对着幼小的儿子,一家三口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俗话说:“遇到困难时,聪明的人总是会积极想办法,只有傻子才会不断给自己找借口”,性格开郞的朱发秀当时想到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想办法寻求家庭发展方向,与爱人商量着顺应了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穷人要喂猪,富人要读书”,于是,勤劳的夫妻二人用退职金开始了离岗后的第一次创业———养猪,但由于没有经验,连续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拿着手头仅剩的28元钱,正当夫妻二人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时,织金县得到了优先发展奶牛生产的指标,凭着一股不怕输的韧劲,又东拼西凑了点钱,轰轰烈烈投身到了奶牛养殖的行业中,几经周拆,受多方因素影响,又一次失败了,但此时的朱发秀一家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不顺利吓倒,而是又凭着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热心和细心,在织金成立县委宾馆时,因夫妻二人积极响应国家“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就多了”的计划生育政策,被优先安排在宾馆询问处上班,负责对外介绍“打鸡洞”及推介当地特产、小吃,进一步拓宽了她接触、认知外界的机会,凭着敏捷的思维,开始试着经营本地土特产,也因此成为了织金县第一个将地方特产土制沙锅上柜销售的人。
提起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卷烟经营,朱发秀如数家珍式地开始描述一幕幕历程,从1983年开始经营卷烟,从9分钱一包的“经济”开始,到“朝阳桥”、“蓝雁”、“325”以及后来的“圣火”、“白驰”,再后来的“长征”,现在的“贵烟”系列……,从坐店销售、访送一体、访送分离到现在的网上订货、网上结算,伴随着烟草企业的成长,不知不觉朱发秀已与烟草结缘30载,在多次开展的客我互动活动中,通过客户经理杨艳的推荐,朱发秀成为了客户代表首选,说起两年前参加卷烟营销部组织的客我联谊会,由客户经理和朱发秀合演的《指导客户参与新商盟网上订货》方言剧表演,舞台上朱嬷那娴熟自然的一举手一投足,流畅的二胡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与烟草企业互动的增多,朱发秀经营卷烟越发显得得心应手,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实现了销售利润最大化。经过多年的打拼,她经营的烟摊也从30年前一个自制手提式小烟箱,发展到目前上柜品牌达到了60余个,单条值达到了120元/条左右,销售卷烟占到了每月店铺总赢利额的60%以上的规模,在织金城关新华南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卷烟零售形象店。
当谈到过去30年前那个年代的业余生活时,理理额头上已渐渐泛白的头发,朱发秀站起身来指着墙上镜框中有些发白的照片兴奋地说:“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的年轻人,经济条件好,什么旅游呀、打麻将呀……,我们那个时候首先要找钱养家,闲暇时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琴、棋、书、画,要不就是跑步锻炼,打打羽毛球、蓝球……虽然苦点累点,但真的是让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受益匪浅,就像那一首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看着朱发秀唱着这首老歌时那满脸幸福满足的笑容,和她紧接着从里屋拿出来的一本本已略显陈旧的荣誉证书,我不仅对她赞叹起来,当看到那张为兼顾好卷烟经营、参加县里组织的活动、照顾孙女而特意安排的作息时间表:周一、周二上午打羽毛球,周三下午音乐一班唱歌,周四下午上弹拨课…….。再看看花甲之年还精力旺盛的她就不觉得奇怪了,临走时看着她身边怀抱孙女微笑着的老伴,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常老百姓平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