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反映了屈原一生的悲剧。《离骚》是诗人经过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之后,把积蓄的满腔忧愤凝结成的战斗诗篇。
屈原的忧愤之情出自忧国忧民。他的政敌不是个人的私敌,而是阻止楚国富强,并导致楚国走向灭亡的公敌。是时,历史处在“七雄”纷争的战国后期,各国都面临着这样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个是针对经济基础已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国家必须改变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即必须改革旧的政治与法律,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另一个就是如何结束诸侯分立的局面,以实现全中国的统一。这两个课题是相互关联的。显然,只有通过实现政治变革,使国家富强起来,才有可能统一全中国。这些情况,在两干年后的今天来看,当然十分清楚。但在战国时期,不是所有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能看得清楚。屈原的活动,他的理想主张和行为表现都是紧紧围绕解决上述两个历史课题的。所以说,屈原是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话直到今天来看,仍然很有道理。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等类别。屈原的《离骚》,所抒发的政治热情产生于激烈的政治斗争。诗人的忧愤之情,主要产生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岂余身弹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又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清楚地看到楚国面临的严重危机,也体察到了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诗人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为国家和人民的境遇深感忧愤,真有“切肤之痛”。这种情感,无疑是一种积极而又崇高的爱国之情。此乃是人民千古怀念屈原的原因所在。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