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 烟草史话 > 正文

溯古探今且谈西汉人到底吸烟否?

2012年01月21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中国民族宗教网编辑整理 作者:姚老庚
A+ A

  古文献中“烟草”含义是什么呢?唐代黄滔《景阳井赋》有“台城破兮烟草春,旧井湛亏苔藓新”之语。宋代陆游《小园》有“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之语。这些“烟草”指烟雾笼罩的草丛,即蔓草之意。近阅某报所载《烟草述异》一文,说西汉人已吸烟草了,论据为西汉刘向之事,原文如下:“《刘向别传》更载:刘向夜诵、黄衣老人叩门而入,‘吹杖头烟’而授之天书。由是观之,这烟和烟竿,早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中国人之发现烟和吸(原注:吹之令人吸)烟,也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据百度“中国人知道吸菸,大概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寄居澳门,葡人早吸菸,前已言之,其来居澳门,习性未改,当系事实。印光任、张汝霖着《澳门记略》下卷《澳蕃篇》云:“其居香山澳者……服鼻烟,亦食菸草,纸卷如笔管状,燃火吸而食之。”

  《仁恕堂笔记》中就很明确地写道:“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此时中国人虽知有菸草,然尚无人直接输人,且亦无人吸食。吸菸之风盖起于明神宗时,波尔氏《菸草史》第六章云:“十七世纪初期,广东以与吸菸的西班牙人占领下之菲律宾,盛行通商,因此吸菸之风,迅雷疾风地侵人中国,在神宗皇帝之世,此种新风气,比向来吃茶之风殆有甚焉。”祁季闻《勇庐闲洁》注文记载亦同。《古书解读初探》“菸草皆来自海外,中土人得而种之,依法制之,既行。遂擅国业,淡巴菰出吕宋,明万历(神宗年号)末,漳泉马氏始造烟,传自九边。”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

  笔者认为此说非是,所引刘向事根本与烟草无干。刘向此事见于晋王嘉《拾遗记》卷六:“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默诵,有老父仗藜(拄着藜杖)以进,吹杖端,烛燃火明。取《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向请问姓名。云‘太乙之精’。”元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亦载有此事:“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深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倚) 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可见老人所燃为“藜”,其“烟”乃藜燃烧后所冒之烟,与烟草和吸烟毫无关系。

  这“藜”又是何物呢? 藜,藜草也。——《说文》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又称“灰菜”、“灰藿”,茎高数尺,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老茎质轻而坚韧,可为杖,藜燃烧时光亮耐久,可当烛用。《前汉•司马迁传》墨者,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注》藜草似蓬。《尔雅翼》藜,茎叶似王刍,兖州蒸为茹,又可为杖。早在明朝朱元璋于南京称帝时,人们每年在清明节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从此以后人们逐渐形成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惯。刘向此事遂被后人用为夜读、勤学的典故,称为“燃藜”或“藜火”, 例如:《红楼梦》第五回载:宝玉随贾母等至宁国府赏梅花,中午欲小休,“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故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笔者注:宝玉素常不喜读书,所以看了刘向夜读的《燃藜图》,心里当然不大高兴。)

  江南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说的是藜蒿要看时节,这个时节是宝贝的菜蔬,过了时节就只能是当柴烧的杆子了。在江西有句话人们耳熟能详——“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根草说的就是藜蒿。南昌人爱藜蒿的味美,黎蒿在其心中分量很重。又如:明•李东阳《刘太宰入阁后省墓》诗云:“天禄阁中藜火动,相州堂上锦衣归。”亦可证明这“燃藜”与“藜火”同烟草和吸烟无干。综上所述,可知西汉刘向夜读时,老人所燃者为藜,而非烟草,因此所谓的西汉人已吸烟之说笔者认为是不能成立的。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