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无废纸。”这是王洪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对人说,收藏烟标,其实是一种文化传承。51岁的聊城市民王洪升从1999年热衷烟标收集起,十几年的时间,他已收藏了近万种烟标。
王洪升现在的想法是,有生之年能在古城区建一个自己的烟标文化博物馆,为聊城旅游事业尽一份力。如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他想在去世后将收藏的全部烟标无偿捐献。
痴迷 他经常去垃圾堆里“淘宝”
近一米八的个头,身材略显消瘦,王洪升是个非常开朗健谈的人。说起烟标,很多年轻人也许并不熟悉,其实烟标就是卷烟商标,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
虽然痴迷收集烟标,但在生活中王洪升并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他之所以觉得烟标有收藏价值,是因为其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设计风格、印刷水平还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可以透过烟标回顾历史,一枚珍贵的烟标,其价值远远高过香烟本身。
1999年,一次机缘巧合,王洪升接触到了烟标收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去铁塔附近的古玩市场淘烟标,遇到中意的就买下来。
从抗战时期的“胜利香烟”,到写有最高指示的“新曙光”,再到有“三国志”人物画像及介绍的“万卷楼”……为收集这些烟标,王洪升从网上购买了一大箱影集,他将烟标按照地名、花卉、鱼虫等划分为几类,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我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要逛的两处地方,第一是博物馆,第二就是旧货市场。”有时候王洪升在街上走,看到被人遗弃的烟标也会蹲下来仔细察看,如果是自己没有收藏的,就会捡起来带回家。
他甚至连垃圾堆也不会放过。这两天,他刚刚在小区楼下一处垃圾桶中“淘”来了一枚红色的“黄鹤楼”烟标。
历史 一张特殊的“烟标证明”
“证明:药材厂出差挑洋芋种,二人共计八天肆圆整。”
王洪升收藏的一张“经济香烟”,烟标背面居然印着这样一份单位证明,申请证明人的姓名旁边,还加盖有单位公章。
王洪升说,不少早期的烟标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也与其特殊的功用有一定的关系。“当时经济困难,加上纸张匮乏,人们常常将烟标当作便签使用,比如买卖契约、借欠条,甚至房屋租赁合同等都会写在上面”。
正如王洪升所说,他收藏的不少烟标背面的确写着某某于某日欠款多少元,同时注明了归还日期及归还人、收款人的名字。香烟流通性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烟标图案中蕴涵的丰富文化之外,这些文字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是让王洪升对收藏烟标产生浓厚兴趣另一个主要原因。
“每翻到一枚烟标,都会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这个过程是最令人难忘的。”
王洪升认为,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烟标,首先由匠人手工绘出花样,再用木刻版画印刷,工艺虽简单但十分有收藏价值;那之后,人们开始采用电脑制作烟标,烟标的花样更繁多,色彩更艳丽,纸张也变得厚实,不过由于政府对烟厂注册及烟标设计审核更加严格,烟标的收藏价值反而有所下降。
愿望 开一家烟标文化博物馆
谈到梦想,王洪升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古城区建一个烟标文化博物馆。
他认为,无论任何收藏,重点都应该放在“文化”二字上。王洪升本人不吸烟,也支持戒烟,不过他认为,戒烟和收藏烟标是两回事。
之所以选址在古城区,王洪升也有自己的想法。“依托古城区建设,通过这种文化博物馆的形式,能够吸引外地人来聊城玩,如果还能够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就更好不过了。”
但是开博物馆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其实王洪升心里很清楚,目前国内大多数私人博物馆都是赔钱的。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官办民助”,或者“民办官助”的形式,办好这个博物馆。
十几年的时间里,家人对于他这个爱好其实是不太支持的。“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占地方,不太理解。”王洪升收藏的这些烟标中不乏精品,有的能卖个好价钱,但他坦言,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些烟标挣钱,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烟标文化,并传承下去。
“如果建设博物馆的愿望无法达成,那么我打算去世后将全部收藏无偿捐献给社会。”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