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终端 > 正文

旺季将至,如何避免“零钱荒”?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缪开华
A+ A

  烟草在线专稿  元旦过后,零售市场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旺季销售有三个特点:一是商品销售量高;二是销售订单多;三是销售数额较大。每逢销售旺季,零售客户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有的会说是商品不足,有的会说是人手不够,这些燃眉之急,零售客户都能够做好,但是,如果没有零钱可找,可就是个大难题了。所以说,在备好旺季销售的商品而外,零售客户还要备足旺季找零的零钱,避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

  一、“零钱荒”是旺季特有现象

  如果零售客户没有备足旺季销售的零钱,会造成客源及订单的流失。旺季缺人、缺商品,都可以解决,缺人可以花钱雇,缺货可以从同行那里通融。但是,缺零钱可是零售客户所共同面临的现象。你要是从同行那里换来零钞,你“救急”了,但对方可能就面临着“断炊”的危险。别小瞧了零钱,耽误顾客的时间是小事,要是失去一大笔订单可就是大事了。

  旺季销售过程中,有许多零售客户因为无零钱可找,最后失去了销售的机会。这些例子可以说是大多零售客户都经历过。有的零售客户会讲:我备了上千块钱(甚至是几千),谁知道今天来买商品的顾客都是大额的百元钞票,再多的零钱都吃不住找零啊。这可不能抱怨顾客和你“过不去”,而要怪自己准备的不充分。旺季周期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尤其是春节,销售周期太长,如果零钱准备不足,不仅会让顾客不满意(零售客户到邻居家换零钱,等的时间太长),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经营形象(顾客会讲,零钱都没得,还开啥子店呀)。

  “零钱荒”其实只是一种表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零售业态(特别是百货经营)旺季时零钱难求,有多少他们兑换多少,再多也不怕;一种是零钱泛滥成灾。比如,旺季也是人口流动量最大的时期,这时公共交通系统是人满为患,公交公司里的零钱堆满了仓库。

  现象一:店主结账时常被零钱“卡住”

  每逢销售旺季,大华批零部的收银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大华批零部处于商业街十字交融点,一路之隔的对面是长途车站,南边是307省道,北边是数百米长的百货零售市场,后面是本地最大的居民集中区。元旦小长假,笔者在该卖场看到,多数到收银台付款的顾客,会被收银员问:“有零钱吗,要有的话请缴零钱”、“有没有3.5元的零钱?”面对询问,大多数顾客摇头。收银员也会因为缺少零钱而暂停工作并不得不向其他柜台求助。

  逢到销售旺季,面对“零钱荒”这种尴尬局面,并不是大华批零部一家,顾客吴女士抱怨:排队排了大半天,结果临到自己结帐时,却被收银员告知无零钱可找,既耽误了时间,又没有买到挑好的商品,想起来真够“窝囊”的。

  现象二:菜市场无零钱可找

  现在看来,一角、伍角的硬币,在菜场的流通面最广,但是,逢到旺季,这类市场也是零钱荒的重灾区。黄女士买了五毛钱的面条,对方说,没零钱,你买一块钱的吧。没办法,黄女士只得买了一块钱。提起这事儿,黄女士也没办法,她说,自己平时五毛钱的面条都吃不完。买了一块钱的,还要放一半在冰箱里,既占地方,冻过的面条口感也差。

  由于处于销售旺季,前面急、后面催,面对没有零钱的局面,商家无形中会把顾客惹火,为缺零钱而引起冲突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大过节的,图的就是个心情,东西没买着还惹了一肚子气,“零钱荒”活生生地把顾客得罪了。

  现象三:市民不喜备零钱购物

  李大妈退休在家,买菜做饭成了她的中心工作。由于经常接触,她和菜场里的小商小贩都很熟悉。前几天,家里要备年货,她在菜场大包小包地买了几百块钱的吃食。今天早上,又到菜场买了一些蔬菜。

  “大娘,怎么每次来你都给大钞呀?几块钱,值不着找的。”

  “大钞装着方便。”

  “昨天不是找给你不少的零钱吗,都用了?”

  “没呢,硬币都放家里了,装身上老沉,不方便。”

  无论是上菜场买菜,还是到商店超市购物,大多数市民都不喜欢带零钱,零钱真的如此缺吗?事实并非如此,就拿李大妈来说,家里储存零钱的储存罐里,几百块钱的硬币还是有的,但每次上街时,却把这事儿给忘记了。顾客都认为,找零是商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了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二、“零钱荒”所呈现的几个特点

  重大节日是零售卖场销售量大、结构高的黄金旺季。当零售客户为商品销售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所冲击时,其心情也可以用“乐开了花”来形容。但是,因为家里准备的零钱不足,造成订单流失时,也是让很多零售客户“头疼”的事情。“零钱荒”是旺季特有的现象,也是零售市场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近几年,零售卖场的“零钱荒”现象比较突出,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段比较集中。旺季销售,零售客户忙得可以说是人仰马翻,如果时不时地再出现零钱告急的现象,可是一件急煞人,又叫人恼火的事情。零钱短缺,大多集中在卖场人流高峰期。这时,零售客户一边忙着接待顾客,一边还要卖货找零,但往往在这种时候,因为销售量大而出现零钱不够找零的现象。因此,零售客户越是在销售旺季人流量较大的时段,越要把币种按大小摆放好。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零钱太少,而是现金摆放凌乱,越着急,就越不容易凑齐找零的零钱。顾客不满意,自己也着急上火。因此,平时要养成把钞票归类的习惯,从而避免零钱短缺的“假象”。

  二是多集中在中小型的零售卖场。中小型零售卖场大多为个体经营,零售店主在旺季到来时,没有一定的处置预案,加之有的零售客户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所以,造成零钱短缺的现明也不足为齐。

  今年元月1号的元旦节,零售客户小李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是,到中午10点多钟时,满箱子的现金,却不容易凑足每一笔找零的钱。他一边忙着做生意,一边差爱人到隔壁的店里换钱,本来人流高峰期人手就短缺,这下子更是捉襟见肘了。元旦吃了这个亏儿,小李说,春节时可得好好合计合计,把零钱给备足了,别到时候再手忙脚乱。

  小型零售业态的店主对“零钱荒”的危机感不强,他们认为,自己业务量较小,零钱也不需要太多,因此,一旦发生“零钱荒”现象,也很难迅速把问题解决好。

  三是以10元面额的零钞最为典型。每提到“零钱”,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五毛、一块的碎钱。如果把这种观点用到经营上,那可就错了。一般旺季销售量大,金额当然也很大,消费者大多付的是百元的钞票,这就让五元、十元的钞票也成为找零的零钱。据笔者观察,旺季的“零钱荒”大多荒在十元面额的钞票上,因此,零售客户除了备足一定的“碎钱”外,不要忽视了十元面额钞票的储备。许多零售客户都说,旺季十元钞票需要的最多,也是最需要的币种。

  四是以青年人最为典型。青年人喜大钞,购买力强,一般他们钱包里很少备零钱。大多为刷卡一族。但是,零售卖场鲜有转帐收银设备,大多要现金结算,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年青人结帐时,大多用大面额的现金来结帐。这也造成有的零售客户家里准备的零钱再多,也会出现“零钱荒”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定位于年轻消费群体的零售卖场,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之所以在旺季出现“零钱荒”的现象,一方面和社会购买力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外,另一方面还和消费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零售客户不可能转变顾客携带现金(很少带零钱)的理念,但可以根据旺季的特点,做好零钱的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取得顾客满意和经营销售“双丰收”。

  三、如何避免“零钱荒”

  “零钱荒”是商品销售旺季特有的现象,对零售客户的经营声誉和形象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客户的销售业绩,可以说是危害性很大。但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广大的零售客户所认可。所以说,要想避免销售旺季的“零钱荒”,零售客户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只有重视了,才能有所行动,把“零钱荒”拒之于门外。那么,如何采取措施,避免旺季“零钱荒”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未雨绸缪备零钱。俗话说“有备无患”,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做到“事前多操心,事临少发愁”。成天和顾客、商品及钞票打交道,抄零时,一看没有零钱了,又是找人、又是换钱,忙得不亦乐乎,还要听着顾客的抱怨,我想零售客户或多或少都能遇到过。但是,遇到销售旺季,如果因零钱不足,想去换零钱都分不开身儿,那么,只能失去这笔生意,或者是失去了和顾客合作的机会。

  那么,为了防止旺季“零钱荒”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储备零钱,留着不时之需。未雨绸缪备零钱,也就是我们零售客户要养成在平时攒零钱的习惯,留着不时之需。有的零售客户怕费事,平时有点儿零钞都存进银行里去了,但等到真正需要零钱时,却出现“零钱荒”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未雨绸缪,考虑周全,才能不至于因为“临时抱佛脚”而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在备好零钱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安全。零钱虽然是小钱,由于旺季使用量大,要注意好资金的安全,把零钱藏在安全的地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是和银行协调好关系。银行可是个不缺钱的地方,尤其是零钱,因为整天和钱打交道,他们那里会有许多零钱。要说和银行打交道最频繁的人,也非零售客户莫属了。要想随时随地换到零钱,和银行处好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每临旺季,尤其是春节这个销售高峰期,银行不仅有很多的零钞,并且都是些新崭崭的新钞,这不仅可以解决零售客户“零钱荒”的问题,还可能为你带来人气,人气就是财气。没有人和财气过不去。但是,这些前提都是在要和金融系统搞好关系才行的。零售客户可以利用平时和金融系统接触的机会,进行情感交流,打好基础,关键时刻他们才能帮你。

  三是多头并举备零钱。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路子多了同样能够解决“零钱荒”的问题。要避免“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