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正文

振兴一业脱贫一批

四川宜宾、泸州依托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纪实
2016年08月30日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阮蓓
A+ A

  烟草在线据《农民日报》报道  如果没有这百亩烟田,四川宜宾筠连县蒿坝镇中山村村民黄仁登全家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如今的他当上家庭农场主,修了新房、买了轿车,年收入过10万元,彻底摘了“贫困帽”。

  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当地烟草部门紧扣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主线,致力于烟农增收、产业增效、财政增税,推进惠农助农的空前力度:“十二五”期间,宜宾市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用于烟水、烟路、土地整理、机械化推广等配套设施建设,税利总额从1.36亿元上升到9.38亿元,全市烟农户均收入由3.33万元上升到13.45万元,增长303.9%。

  “感谢四川烟草为扶贫开发和新村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支持地方把烟草产业做优做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两次批示,肯定烟草行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大、效果实。2016年7月,四川省烟草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在烟草产业转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营造环境等方面做好工作,完善机制,助推全省经济建设发展。

  科学规划产业支撑,“输血”“造血”并重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重要部署,积极响应四川“烟草强省”发展战略,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坚持把承担对口帮扶作为政治责任,突出产业扶贫,持续加大脱贫帮扶力度。从2011年至今,全省烟草商业系统累计投入78亿元建设烟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12.65亿元建设13项水源工程,捐赠1.73亿元帮扶新村建设;烟农户均收入从不足2.4万元上升到5.14万元,远高于全省农民户均收入。

  “突出产业支撑,紧紧抓住‘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个牛鼻子,增强精准脱贫内生动力。”四川省烟办主任雷俊忠告诉记者,2015年在全国烟叶生产计划普减的情况下,四川及时调整全省烟叶种植结构,把资金、项目、科技等先进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溢出”,通过重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打造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实现以烟为主、产业带动、就地脱贫。

  一本增收账标志着黄仁登已成为当地脱贫奔小康的佼佼者:烟叶均价从每斤7.14元上升到13.11元,120亩烤烟纯利润10万元左右,同时租了10亩地种黑麦草养牛,每年销售5头牛,全年家庭纯收入能达14万元。

  按照烤烟种植3年轮作要求,中山村规划了3个千亩烤烟规模种植片区,每年只种植一个片区,其余两片进行玉米轮作,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山模式”。“将长年撂荒地集中流转到有技术、懂种植的烟农手中,解决他们租地难、规模小等问题,也帮助了当地60多户建卡的贫困老百姓就地就业。”中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显堂说。

  川滇黔交界的宜宾烟叶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性、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对此,宜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罗柱石表示,围绕烤烟特色产业,烟草部门以改善烟区基础设施条件为抓手,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突出水源工程和骨干工程建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

  在筠连县后沟水库,记者看到,这个总投资逾3亿元、四川省首个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援建的大型烟草水源工程,正在进行库区清淤、闸门安装,将于近期正式下闸蓄水。水库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灌区内2.97万农村人口、3.1万场镇人口生活用水困难问题。

  一方烟业拉动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也激活贫困地区自主发展潜力。

  据统计,目前全省发展烟农合作社128个,百亩以上连片种植达到70%以上。围绕宜宾、泸州、凉山等贫困地区的烟叶生产布局,四川建成了近51万件田间基础设施,补贴农用机械6.61万台套,整理基本烟田36万亩,烟区实现“田成方、管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烤烟成为特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绿色科技提质增效,扶贫与扶智“齐驱”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国烟草产业进入结构、产能调整期,走“控量、提质、增效”烟叶生产发展道路已是共识。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坚持科技兴烟,形成烟草和特色农业并举的多元脱贫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精准对接民生‘痛点’,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新村建设,让扶贫对象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泸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徐忠良一语中的。

  泸州烟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近5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7000多万元用于研究推广多项科研项目,采用GAP管理模式择优布局种植区域,推广应用“321”移栽技术面积80%以上、绿色生物防控面积9.75万亩、新能源烤房102间,一个“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烟草农业格局已经成型。

  乌蒙山北麓、赤水河北岸,全市最大的烟叶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古蔺县大寨坝子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型现代化烘烤工场服务4000亩烤烟,2016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全域植保无人机喷药,每天能运作百亩以上。”泸州市烟草专卖局副经理张映才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尽管遭遇不少自然灾害,但全市烟农户均收入仍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

  四川省农科院现代烟草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学科研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在箭竹富强村烟农专业合作社门前挂的几块“金字招牌”尽显科技含量。35岁的社员赵飞从部队退伍后回到村上,当上增雨防雹作业点一名“炮兵”,“打冰雹是个技术活儿,要眼准、手狠、动作快。”赵飞笑着说。据悉,2015年以来泸州市烟草系统投入近1000万元在主产烟区新建高标准的防雹增雨点15个,富强村落实有技术的种烟农户13户,预计2016年产量20.7万斤,户均收入21.4万元。

  坚持扶贫与扶智结合,目前四川烟草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4.2亿元开展农业科技项目466项,“省—市—县—站—点”田间生产标准化“落地生根”的同时,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的示范区在各地涌现。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昔日穷山村变身美丽新村

  在宜宾兴文县顺河烤烟家庭农场、福源烤烟家庭农场,靠着一套“烤烟、玉米/水稻水旱轮作—原料酿酒—酒糟喂牛、养鸡—粪便、农作物秸秆变有机肥—烤烟生产”和“烤烟+特色猕猴桃+高山绿色蔬菜+林地跑山鸡”的循环经济,两家综合型农场均实现了转型升级、多元发展。“烟草扶贫带动能力强,2016年全县2万多亩烟叶,可以说人均种植1亩烟,人均收入3000元。”兴文县分管扶贫的县委副书记杨韵霞如此评价。

  筠连县高桥村村民在种烟致富后,开始打造一个整洁、文明、美丽、幸福的村庄。经过村民们齐心协力,一个具有汉室风格的小寨出炉。聚居区对每户民居内部厨房、燃灶、厕所进行改造,还选取了部分民居作为宜宾市利用不适用烟叶发酵处理开展沼气推广使用的沼气集中供气点,既缓解了能源压力,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昔日的穷乡僻壤摇身一变为全县烟区的致富先锋、新村样板。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古蔺县白马新村以烤烟产业带动脆红李、油用牡丹等特色农业发展,并按“全省一流新型示范新农村”目标定位打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叙永县摩尼镇联盟烟草新村通过“生态保产业、产业促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未来将成为集烟草种植产业示范、康养休闲和山水田园风情体验为一体的乌蒙山片区新村典范……“十三五”期间,四川烟草启动实施“581扶贫惠民工程”,规划用5年时间,筹措投入8亿元资金参与帮扶1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

  反哺“三农”,责无旁贷。根据宜宾市委市政府和五粮液集团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规划通过5年努力,在宜宾烟区建立年产达3万吨以上、年产值7500万元以上的烟叶—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泸州市率先全国实行烟叶税返还烟农政策,在每年上交财政22%的烟叶税中执行12%返还烟农、10%返还种烟乡镇用于烟叶再生产,“十二五”以来,泸州烟叶税返还烟农资金近2亿元……在这片长江浪涛滋润、酝酿了千年美酒的川南热土,也树起了一个具有产业特点的精准扶贫行业标杆。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