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三门峡消息 2016年元旦,河南三门峡“爱心之家”一年一度寒冬送温暖活动拉开了帷幕。黄河之滨到处飘荡着“小红帽”、“红马甲”,为寒冬里的“天鹅之城”平添了一份温暖。
凌晨4点半,“爱心之家”秘书长王世举带领由21名队员组成的小分队,乘着漆黑夜色,冒着刺骨寒风,分驾着满载爱心物资的5辆皮卡车从三门峡市区出发,前往卢氏送温暖。一路颠簸劳顿,3个多小时后,爱心车队到达了200公里外的第一站——卢氏县双槐树中心小学。此时,校园内早已沸腾,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围了上来,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将满载210名“爱心之家”队员捐赠的3万余元书包、文具、棉衣帽等物品,一一分发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换棉衣、背书包、分文具,稚嫩的脸庞写满笑意,一股暖流荡漾着整个校园。这一天,卢氏小分队行程700余公里,共为卢氏山区的3所小学、4个特困生家庭送去了价值11万余元的“6+1”温暖包、书籍、体育用品和现金。当爱心车队返回市区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疲惫的队员们没有丝毫的抱怨,每个人的心中都装满了深深的感动和自豪。
王世举简单总结了一天来的送温暖活动,对次日赴陕州区开展结对资助进行了简单布置。回到家里,妻子孙梅丽还没到家,作为“爱心之家”会长的妻子,此时正奔走在赴渑池偏远山区送温暖的返程路上。
今年的元旦送温暖活动,比往年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6个区县“爱心之家”分会纷纷加入到行动之中,11000名队员都伸出了温暖之手,捐款捐物高达60余万元。
回顾“爱心之家”成立9年来的公益历程,王世举既感动又自豪。
今年47岁的王世举,是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一名副科级协理员,是三门峡“爱心之家”发起人之一,现任“爱心之家”秘书长。
2007年元宵节,妻子孙梅丽邀他去三门峡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与孤残儿童一道过元宵节。在那里,他和妻子一起给孩子们洗澡、喂饭,做游戏,做康复训练。一天下来,孤残儿童的遭遇和现状,让他感到十分揪心和难过。
回到家后,妻子流着泪对王世举说:“世举,咱们成立个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吧,把一切充满爱心、善心和热衷做公益的人集聚在一起,为这些孤残儿童献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般的温暖。”一脸凝重的王世举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妻子的请求。旋即,由妻子担任会长,由王世举担任秘书长的“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便在那个咋暖还寒的春天里成立了。
从此以后,每到周末,王世举便和妻子一道到福利院去,给孩子们送去玩具、吃食和衣物,陪孩子们做游戏,教孩子们识字,引导孩子们矫正心态。时间长了,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把他和妻子当成了“爸爸、妈妈”,叫得他们心都碎了。
在福利院,有不少爱心人士去献爱心,王世举和妻子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为孩子们洗澡、喂饭、做康复训练。起初,他们把他们当成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后来,当他们听说他们是“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会员时,都纷纷要求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从此后,“爱心之家”团队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福利院有个孤儿叫党博涛,患脊髓膜膨出,半岁时做了治疗手术。这个孩子特别粘人,每次王世举和妻子从婴儿室走的时候,他都比别的孩子哭得厉害,好像他们把他抛弃了。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并早日康复,2010年5月,王世举和妻子把不满1岁的小博涛接回了家。白天冲奶粉、喂饭、换尿布,晚上搂着他入睡。博涛小时候经常感冒,有时候咳嗽,一晚上他们都睡不成觉,抱着他在地上转悠直到天亮。有时候半夜发烧,王世举和妻子就抱着他往医院跑。那时,他就和妻子商量一定要把小博涛带大,让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带着他去公园、游乐场游玩,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小博涛玩兴高涨时,他们也与他一起高兴。2012年3月,正当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时,福利院告诉王世举小博涛将要被一个美国人收养。听到这个消息后,王世举彻夜未眠。记得送行的那天早上,小博涛好像知道自己要被带走似的,哭着叫着就是不肯离开王世举的怀抱。王世举和妻子、女儿含着泪抱着小博涛,随福利院的送行车一直把他送到省民政厅。在交接现场,王世举把孩子抱了又抱,亲了又亲,就在他把孩子递出去的一瞬间,小博涛“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手伸向他们,喊着“爸爸、妈妈……”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喊叫,王世举心如刀绞,早已泪如泉涌,双眼模糊......两个月后,王世举接到了大洋彼岸的来信。在信中,涛涛的美国父母说:“非常感谢你们这两年给涛涛的爱,教会了涛涛爱家人、爱他人,我们美国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随时来做客。”因为涛涛,他们两家建立了跨国情缘,书信不断。现在,小博涛虽远在异国它乡,但在王世举心中,他永远是他的儿子,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2010年,王世举和妻子从电视上得知陕县崔家村有一对夫妇沼气中毒身亡,留下两个幼女无人抚养。看到这则消息时,他和妻子彻夜未眠。次日,他们带着米面油、食品、文具等,来到孩子的姥爷家,看望姐妹俩。说明来意后,孩子的姥爷“噗通”一声跪到他们面前,失声痛哭:“女儿、女婿走啦,我们老两口也老了,身体又不好,这俩孩子可咋办呀!”姐妹俩在旁边哇哇大哭。看着这可怜的一家老小,王世举和爱人决心资助这俩孩子。6年来,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女儿一样照顾她们,从吃饭穿衣到转学补课,到制定学习计划和开家长会,给崔刘红姐妹俩以精心照顾。2015年,崔刘红顺利考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日记中,崔刘红写道:“我虽然没有了爸爸妈妈,但是我却感受到了如亲生父母般的爱,长大了我也要像世举爸爸一样,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人间大爱传递下去。”
随着团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爱心之家”队员数量由开始的两人发展到几百人,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分别在陕县、渑池、卢氏、义马、湖滨设立了“六个”分会,先后成立了社区服务、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骨髓、义务红娘、艺术团等“五个”专业分队和十八个志愿者服务站。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爱心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完善了团队文化建设,统一了服装和志愿服务标识,服务范围扩大到助孤、助困、助老、助医、助学、社会公益等数十个方面。
由于团队管理事务繁杂,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一个专职人员,2012年王世举妻子孙梅丽忍痛割爱,转让了自己经营多年的手机店,舍弃了年2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专职志愿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志愿服务事业当中。
三门峡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是“爱心之家”的爱心基地。9年来,每个周日下午王世举和他的队员们都会到福利院做义工,为福利院140多名孩子献爱心。
福利院有两名高位截瘫的孤儿党金印和党露露,因为身体原因,成人后找不到工作,王世举就送他们去学手机维修技术,并安排他在“爱心之家”志愿者的店里上班,现在这两个孩子的月收入都达到3000余元。
福利院还有一名高位截瘫的孩子叫党山英。虽然她身患疾病,但是她勤奋好学,会吹葫芦丝,还会画画,绣十字绣,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当一名钢琴老师。于是,王世举就组建了“接英子学琴志愿小分队”。两年来的每个周六、周日,都有志愿者义务接送英子到市区琴行学琴。一名志愿者还为英子买了一台新钢琴。如今,英子学琴成功,成为一名钢琴老师,圆了她的教师梦。
2012年国庆节,“爱心之家”成立了三门峡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使三门峡地区的献血量增加了40%。2014年9月,他们用短短5天时间,组织队员献血21万毫升,救助因车祸大出血的市民王跃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以“一支献血队,一座爱心城”进行了报道。截至现在,市区和六个县分会的队员们义务献血累计120余万毫升。
2014年6月,王世举接到卢氏县朱阳关一小学校长的求助电话,称一名6岁的小学生宋美琳患神经纤维瘤,脸部严重变形,压迫着眼睛,情况危急,随时都有失明危险。接到救助信息后,他和队员驱车4个多小时赶到几百公里外的朱阳关槐树村孩子家,看望美琳。第二天,王世举就通过微信、QQ群发起了“‘爱心6+1’为小美琳生命接力”倡议活动。短短28天,共有11000人参与捐款,筹集治疗费21.3万元,解决了孩子的全部治疗费用。同时,王世举还联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为美琳做了第一次手术。有望通过第二次手术,美琳就会变成一个漂亮的小女孩。
9年来,王世举还带领队员走进三门峡的社区、山村,广泛开展各种扶贫济困活动。先后组织了100多场“爱心6+1 寒冬送温暖”活动,为三门峡地区乡村中小学、贫困家庭、社区孤寡老人总计送出价值100余万元、约3000余套“6+1”温暖包和米面油等物资,并在山区21所小学建立了爱心图书室,一对一资助学生236名。他们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救助了肾母细胞瘤患者王秋燕,尿毒症患者胥燕燕、白血病患者高博等30余位重病患者,累计捐助医疗费200多万元。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爱心之家”的公益活动一场接一场,一个接一个。一场场活动下来,王世举的嗓子喊哑了,私家车的轮胎跑坏了,钱包里的钱变少了,但他无怨无悔,他说他是烟草员工,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四个三”,让感恩与奉献同行,既是组织的要求,更彰显了他们烟草人的正能量,他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9年来,王世举带领队员累计做志愿公益活动25万个小时,捐款捐物500余万元,他个人捐款捐物18万元,帮扶救助困难弱势群体11000多人。王世举先后被授予三门峡市第五届“道德模范”、三门峡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志愿服务优秀个人”、“河南省烟草专卖系统首届感动行业十大人物”、“河南省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先后荣登“河南好人榜”、“中国好人榜”。2014年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到他们协会视察调研,称赞他们是:“社会缺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小协会办大事。”
在从事公益的路上,王世举说烟草行业的各级领导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