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有了依靠 富了头脑 鼓了钱包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见闻
2019年09月25日 来源:央广网 作者:张棉棉、祝天猛
A+ A

  塔冲村,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富良棚乡的一个彝族自然村,集民族、山区、边远为一体,距乡政府5公里,距峨山县城66公里,平均海拔2020米,连绵青山将其环抱。

  杨军(江苏中烟)摄

  塔冲,这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有20所瓦房,其余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掌房的村子,现在却成了整齐划一、别墅联排,有着“玉溪第一彝族村”美誉的省级民族特色村。

  如此华丽转身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故事?带着这个疑问,8月26日,笔者随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农增收暨扶贫攻坚集中采访重点报道组前往塔冲村采访。

  秋日的峨山依然满目苍翠,车行山间,前路蜿蜒,不时可见一块块烟田整齐有序,烟叶长势喜人。转过一道山梁,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现眼前:一排排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二层小楼,灰瓦白墙,排列整齐;外墙喷绘的五彩图案讲述着彝族文化起源和当地群众的日常故事;平整的水泥路面上,家用车、小轿车停放井然;房前屋后的田地里种植着蔬菜瓜果,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活气息。  

  致富先锋信赖的“大树”  

  外号“先锋一号”的李兴锋是塔冲村的致富先锋,既是一名烟农,也是众鑫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走进李兴锋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全国20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云南工匠”“云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如果不是种植烤烟,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李兴锋快人快语。

  打开了话匣子,李兴锋的致富经历彼有传奇色彩。

  2004年之前,李兴锋还在外地打工,由于母亲身体不好,需要在身边照顾,便回到家乡种植烤烟。他是个爱琢磨的人,一方面用心学习种烟技术,另一方面把挣到的钱投入到农机上,租赁给农民用于农事。他说,他的这一做法源于儿时的一段经历。

  8岁那年,父亲在县城上班,奶奶年纪大,家里的农活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操持。那时候,牛是庄户人家最主要的劳动力,耕地的活儿都是靠牛来完成。由于家里没有牛,母亲只能等别人家把地耕完了再去借。李兴锋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前面拉着牛,母亲在后面扶着犁,一趟一趟把家里的地耕完,而弟弟则是负责在地头打一些草,等耕完地后,把牛喂饱再还给人家。

  借牛的经历让李兴锋感受了人情的温暖,也在他心底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从那时起他就打定主意,长大后一定要买很多牛,给那些家里没有牛的人用,让他们少受点累。

  2004年,烤烟生产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的十多年里,烟草农业建设全面推进,机耕路逐年延伸拓展,大型机械替代了原始的人力牛耕。各项惠农政策相继推出,大大调动起了烟农的种植积极性。

  种子一旦遇到了适合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生长、开花……

  熟悉了国家农业政策之后的李兴锋如鱼得水,不断通过诸多补贴发展生产,种烤烟、买农机,种更多烤烟、买更多的农机……李兴锋努力充实着儿时的梦想。他把这些农机租给烟农用,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让烟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个人财富也像滚雪球一样的持续增长,从2015年开始,他种植烤烟的面积达到了50亩,还开办了自己的山地鸡养殖厂和纯粮酿酒厂。而今,他掌管的众鑫合作社已经拥有768台套机农机具,年利润达到了500多万。下一步还要购买无人机用于烟田管理,目前已经派了10人去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

  李兴锋说,正如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他这一辈子注定是离不开烤烟了。

  “如果没有政府和烟草公司提供的好政策,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李兴锋语速很快,一边说一边止不住地笑。他坦言,现在合作社固定资产3000千多万,有一大半都得益于国家和烟草的补贴支持。

  致富后的李兴锋并没有忘记带动大家脱贫致富,他一方面吸收了4名贫困户作为合作社核心成员,参与收益分红;另一方面,贫困户的孩子在社里打工的,除了一天150元工资,外加两顿饭,还会免收该贫困农户家里的机耕费。

  “免收的费用加起来一年大概要有十几万。”李兴锋动情地说,“政府和烟草公司一直是我依靠的大树,我也要做棵树!让村里的条件不好的家庭有依靠。”  

  贫困户李长寿的“小本子”  

  今年42岁的李长寿,父母都已80多岁,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负担比较重,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户。

  2015年,塔冲村被选定为云南省“美丽乡村”项目,开始进行危房改造与村容村貌整治。2017年,李长寿利用政府的补助又贷款18万元建了一幢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独立的卫生间、冲水式马桶、太阳能热水器……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样样俱全。

  笔者问起与之前的老房相比,李长寿笑着说:“新房子好么!以前的土掌房从我记事起就有了,又小又破旧,还有点漏雨哩!”

  谈及住新房的感受,李长寿说:“以前都村里都是旱厕,改了抽水马桶后,一开始用还真有点不习惯。”

  “咋个不习惯?”

  “就是——觉得太干净了,不太适应!”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

  笔者又试着问这18万元贷款准备怎么还,李长寿提高了嗓门说:“种着烤烟么!有了这棵烟种着,还贷款的事不担心!”

  李长寿说,他以前种烟都是摸头石头过河,技术不好,种得也少。这两年,才算是真正懂得怎么把烟栽好。他家去年种了9亩烤烟,收入4万多元,通过提高自己的种烟技术,每亩地比之前多收入近一千块钱。今年他特地申请把种烟面积增加到了12亩。

  “仅是今年,县烟草公司就给我们培训了4次,从烟苗移栽、中耕管理到现在烟叶烘烤,有了技术员的指导,我头脑开窍了,心里也更有底了!这不,都在这本上记着哩!”李长寿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个黄皮小本子。

  笔者随便翻开小本子的一页,上面写着:烟叶成熟采收外观特征,下部叶要在封顶15天左右,主脉变白,支脉绿白,叶色落黄……

  老书记的“新路子”  

  李兴锋和李长寿的经历不是偶然。

  塔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到今天干净整洁的现代特色民族村,其根本就是是靠了“这棵烟”。这一点,塔冲村党支部书记李忠祥最有体会。

  今年63岁的李忠祥在书记岗位上干了36年,见证了塔冲村大半年世纪的发展变化。

  在塔冲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李忠祥向笔者讲述了塔冲村的变迁。

  塔冲村种植烤烟的历史最早要追朔到上世纪50年代,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里,烤叶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只知道这种作物适应性强,非常适合当地山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那时候都是自产自用,大家都习惯抽烟筒么!”李忠祥说,从那时候开始,彝家人便对烤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包产到户以后,大家开始种植烤烟,但限于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也一直上不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玉溪烟区加大投入,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烟区生产条件。

  “国家帮忙,人要努力。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烘烤,哪个环节都不能松!”作为种烟的老把式,李忠祥讲起来头头是道。

  正是依赖于烟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烤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烤烟种植让勤劳的塔冲村民逐渐富了起来。

  真正让李忠祥感到明显变化的是近几年,村里实施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依靠种烟率先富起来了村民都盖起了统一规划的二楼小洋楼,让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不过一些家庭状况不太好的村民在建房这件事上有些犹豫不决。

  “有了‘这棵烟’,咱们什么都不用怕。”这是当时李忠祥给贫困村民吃下的”定心丸”。

  李忠祥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合同管理严格落实、烟叶收购价格逐年稳步增长保证了种烟收益的稳定;技术指导贯穿到烤烟生产的每个环节,烟草公司技术人员的“保姆式”服务让烟农越来越省心;从商品化育苗、田间管理到烟叶烘烤,合作社日渐增多的服务项目让种烟过程越来越省力。

  不仅如此,“这棵烟”一年给全村带来1400万元的收入,这是其它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比的。现在,村里将种植烤烟积累的财富又投入到的养猪场、生物质燃料加工厂的运营当中。养猪厂的出栏量每年有六千多头,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将于今年9月份投产,可以满足本村1000吨燃烧的供给,干净又环保。

  “嫁人要嫁塔冲人,上门要上塔冲村。”这句话在当地广为流传。依靠种植烤烟,塔冲村村民的钱包鼓了,居住环境好了,塔冲的整体形象和地位大大提升。昔日贫穷破旧的小山村,而今已经成为了富有吸引力的民族特色村。

  对于塔冲下一步发展,李忠祥的思路很清晰,他说要在稳定烤烟发展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发展、以短养长,在核桃林下套种紫薯,在烟田里套种青花菜,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走出一条多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村里已经成立了中草药、野生菌、核桃三个专业合作社,通过互联网+商务,销售农特产品,同时借助火把节、姊妹节、油菜花节等时机,探索发展彝文化旅游,吸引外地游客。

  “种烤烟让塔冲富了,接下来我们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