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如今,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东平镇卢湾村东侧,从村口到烟田,有一条蜿蜒但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贯通其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沟渠相间,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储水量40立方米左右的蓄水池。在当地,这条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路”“黄金路”。
卢湾村是昭通一个典型以烤烟为主要产业的山区小村。当地126户村民中有57户是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在8.6亩以上。由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卢湾村的烤烟种植、环境建设和村民收入一度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
而如今,在卢湾村,几乎每一户烟农都盖了新房,配置了新农具,村子环境、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卢湾村的变化,源自近年来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烟叶生产水平。
据昭通市局(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石磊介绍,过去在昭通烟区,一直有个说法——种烟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这是因为,昭通烟叶产区分布在8个县区,除昭鲁坝区外,其他全部是山区,山高坡陡,道路曲折。“一弯一片烟,一坡一片烟”是昭通烟区的真实写照。
在生产经营科副科长朱振乾看来,一方面,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乌蒙山区腹地,属高原山地构造地貌、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是云南优质清甜香烟叶产区,种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另一方面,由于地势差异大,道路崎岖,当地整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难度大、维修成本高,再加上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给烤烟生产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发展型,走出一条符合昭通实际的生产之路。”昭通市局(公司)党委书记、局长、经理任志斌说道。
为此,昭通市局(公司)提出了“内提质量、外稳市场”的工作思路。内提质量,就是聚焦烟叶生产“硬件”和“软件”建设;外稳市场,就是着眼于卷烟工业企业的真实需求。
卢湾村致富的“黄金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烤烟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水的因素。”卢湾村烟农郭平富有着20多年的种烟经历,他说,“以前,人背马驮,一天走一二十里路,来回运水十多趟,才能把烟苗栽下。烟苗成活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只能期盼老天,干的是‘靠天吃饭’的活。”郭平富感慨地说,那时候,当地烟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痛痛快快地浇一次地。
郭平富的愿望,在近年来昭通市局(公司)的生产“硬件”建设中,已然实现。
“你瞧,烟草部门为我们村子铺设了水泥硬化路,小型农机具可以直接开到烟田里作业;周边的蓄水池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生产用水问题了。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种烟、轻松种烟了!去年,我种的23亩烤烟带来了9万多元的收入。今后,我就靠这个致富咯!”望着一直通往烟田的道路,郭平富笑着说。
事实上,更大的改变在于“软件”上的变化。
石磊告诉记者,近几年,昭通市局(公司)借助农、工、商、社等深度协同配合,不断完善生产措施,提升基地单元烟叶质量,提高卷烟工业企业满意度;紧紧围绕“田间中棵烟、优质适产”生产方向,每年每亩增加投入600元,建设1万~2万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采取“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的生产方式,全面提升技术落地水平,促进烟农增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昭通市局(公司)既对接工业需求,又依据实际组织生产。
“在昭通,不同种植区域有着相对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更加精准。”石磊介绍说,昭通现在正朝着“中棵烟”田间长势长相与种植生态环境更加相互协调的方向迈进。生态环境不同,烟叶田间长势长相标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集中移栽节令不同;土壤墒情不同,移栽方式不同;光照条件不同,移栽行距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营养平衡供应不同;培育健康植株,提高烟叶安全生产水平。一切技术措施都围绕烟叶能在9月10日左右成熟采收。
精益求精需要精准施策。昭通市局(公司)按照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实施“一县一方案”“一站一方案”的差异化技术集成应用管理,最大限度夯实昭通烟区生产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昭通市局(公司)还严格按照工业技术标准,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进行专人专项把控,借助专业化生产手段和网格化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把控烟叶生产链条全过程,保障每一片烟叶的内在质量要求。
伴随着昭通烟叶生产由“量”向“质”的转变,烟农增收的“致富路”逐渐搭建起来,烟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让人期待。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