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烟叶时的喜人景象。陈屏摄
烟草在线据《金黔在线》报道 对贵州盘县烤烟种植的第一印象,是前些年在盘县民主、珠东采访时,烟叶收获季节,满眼金灿灿的丰收场面和农民发自内心的喜笑颜开。
此后,却听说盘县烤烟种植区2015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涝灾害。盘县烤烟种植现状究竟如何?日前,记者一行来到盘县竹海镇,再次走访当地烟叶站工作人员及烟农。
一路行来,越接近种烟区,与“烟”相关的东西就越多。路边的烤房,冬季休耕的烟田,还有白墙青瓦、修葺一新的“烟草扶贫新村”,无不展露出这些年烤烟种植为当地农村带来的变化。
盘县烟草专卖局珠东基地单元位于竹海镇(原珠东乡境内)。在这里,见到了基地单元负责人王定畅。
44岁的王定畅在珠东工作已经有两年了,说起烤烟种植的历程,那可是“门清”。“突涝突旱的天气可害惨了。2014年,烟叶刚种下去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全部得从头来过;2015年,天气也不正常,要么一直旱,6月开始又是连续80多天的阴雨。”谈到这两年的情况,王定畅如是说。
不过,虽然天气不好,但烤烟收购量、亩产量等却仍有一定提升。为此,珠东基地单元下了不少功夫。
先是做好政策宣传。“这几年,其他农作物卖得也不错,一定层度上削弱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说起劝农种烟,王定畅的“道道”不少,他说:“到村里去,开院坝会,走进农家和农民交朋友、逐户宣传讲解烟农优惠政策,让老百姓明白,种植烤烟是当下最稳当的增收致富渠道。”
王定畅告诉记者:“‘稳’是种烟最大的优点。以盘县生姜种植为例,前些年最高曾一度卖到三、四元/斤,但2015年生姜滞销,1元/斤都难卖掉。而烤烟种植因为是计划产业,销路、价格都是固定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然后是做好技术服务。珠东基地单元下辖原珠东、民主、板桥、老厂等6个乡镇,是全县最大的单元。站里50多人大半是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村里,“点对点”服务烟农,让烟农不为技术问题发愁。
“站上的技术员很不容易,一忙起来,整天都要泡在地里。”也正是烟叶工作人员这样的敬业精神,让盘县烤烟在大灾之年,依然保持了一定增长。王定畅说:“采取种烟土地深翻、整地起垄时间提早,推广集雨池集雨、抢雨覆膜技术等手段,把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护也不可或缺。2015年,基地单元新建成海子育苗工场并投入使用;完成板桥镇基本烟土整理项目365.56亩;新建机耕路7条,总长度约11公里;组建基础设施管护专业队,建立管护台账;按要求完成“四清”工作,做到了烟草基础设施底数清、情况明。
……
工作做得扎实,竹海镇烤烟受灾却大体无恙,受益最多的还是农民。
陈志辉是锅底塘村4组村民,他种植烤烟已经有7年的历史了。2015年,他家种植烤烟20亩,因为技术好,每亩收入平均在4200元左右,增收8万余元。他说:“受了灾,主要是旱灾引起的病虫害,但因为技术控制得好,影响并不大。减产部分因为有保险,还得了160元的赔偿。”一个月前,陈志辉购置了一台新的面包车,用来家用和运送烤烟,对于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了期待。
家住窑上村2组的唐性强,虽然才42岁,却是有了20年种烟经验的“老烟农”。种植烤烟不但为他,也为家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前两年,他所在的村子被确立为“烟草扶贫新村”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从此,村子慢慢发生了变化,墙面粉刷一新、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街边亮起了路灯,晚上不再漆黑一片。
“记得刚种烟的时候,住的还是木头房子,人均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回忆起当初,“穷”是唐性强最深刻的印象。现如今,唐性强早已今非昔比,靠着种烟,家里盖起了二楼一底的大平房,家中冰箱、彩电一应俱全,还买了一辆7万多元的轿车自用。
像陈志辉、唐性强这样的农民,在竹海镇、在盘县还有很多。烟叶产业在他们勤劳的双手中不断茁壮成长,也为他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在盘县专卖烟草局,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烟叶种植33.03万亩、收购烟叶66.32万担,支付收购资金6.84亿元、累计补贴生产8892万元,上缴烟叶特产税1.51亿元,惠及85个村、22678户次,平均户收入3.16万元,贡献税收及带动致富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烟水配套工程20个,覆盖烟地面积1.8921万亩;建成密集烤房252群2648座,可承烤6.62万亩烤烟;建成烟田机耕路67条132.5公里,覆盖烟地面积5.64万亩;购置农机3155台、建设育苗工场10个、实施烤房改造1490座,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528.26万元,建成包括“烟草扶贫新村”建设示范工程、三王庙水源性工程、下保田村“金叶活动广场”等在内的6个民生项目,烟叶“富民”效应凸显。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