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云南烟区通过精益生产、科技引领、绿色生态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烟农收入。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落水基地单元,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承担烟叶订单生产试点工作,在提高烟叶原料有效供给能力的同时实现了烟农收入的稳步增长。
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宜就村烟农杨子春,今年交售的烟叶纯度比2014年提高不少,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宝正塘烟站,“二十个严禁”要求“上了墙”,这让烟农交售烟叶更安心。
……
市场,质量,规范——这既是2015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升烟叶生产能力的主线,也是助力烟农增收的三个关键词。以此为引领,云南省局(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行业“优质原料供应地”的优势,围绕“反哺农业有担当”,通过精益生产、科技引领、绿色生态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打造云南烟叶“升级版”,真正让金叶惠农落到实处。
以市场为导向,让烟农增收有方向
烟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品则必然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诉求。
落水基地单元就是注重市场变化与诉求的一个典型。
早在2013年,落水基地单元就开始承担烟叶订单生产试点工作,对应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华”品牌。
在宣威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徐家剑看来,这种“定制化”的生产理念,其实质是以满足重点工业企业知名品牌发展原料需求为导向,提高基地单元供给烟叶对卷烟品牌的原料适配率。
以消费需求为基准,通过工业企业信息传导,烟农的烟叶种植有了方向。
方向要准,方法也要对,即实行烟叶的“标准化”生产。
从育苗到烘烤结束,烟叶生产每个环节都有与之对应的科学生产方法。严格落实这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对烟叶生产工作来说大有裨益。
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5年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基地单元烟叶收购量由2014年的5.05万担增加到5.15万担,同比增长1.98%;不过烟叶交售收入由2014年的7272万元增加到8428万元,同比增长15.9%。
无独有偶。张映红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中枢镇大兴村的烟农,也是实行订单生产模式的“先行者”之一。她告诉记者,2015年通过优化烟叶结构,亩产值达到了3530.77元。
“烟叶的等级结构上去了,价格自然高了,再加上补贴,算下来,现在每亩能比原来多赚不少。”烟农饶老三给记者拿出一份烟草公司的补贴政策文件说道。
其实,在云南烟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市场需求不仅是烟叶生产的‘指挥棒’,更是烟农增收的‘照明灯’。”云南省局(公司)烟叶管理处处长杨跃说,烟叶订单生产既满足了卷烟工业企业对高等级烟叶原料供应的需求,也让广大烟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以质量为核心,让烟农增收有效果
李华是宣威市陈家村种烟的“老把式”。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烟农,他却“有苦说不出”。
原来,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每年年初低温持续时间长,冬春干旱突出。受自然条件影响,李华种出的烟叶质量不尽如人意。
“质量上不去,价格就上不去。”李华说,有段时间,他甚至有些动摇。
然而,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借鉴学习其他地区宝贵经验,针对干旱较为突出的烟叶产区实际情况,引入并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技术,让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
病虫害明显减少,移栽成活率提高。李华告诉记者,近几年,他的烟叶越种越好,收入也逐年提高,每当看到地里的烟叶时,他就打心眼里感激烟草公司。
烟叶变“金叶”,技术解难题。
同样受益的,还有曲靖市沾益县龙凤村烟农刘文远。在他看来,云南省局(公司)从2010年开始推广的烟蚜茧蜂防治技术,筑起了“金叶”的防护墙。
“别看这些虫儿个头不大,用处可大哩!”刘文远将这些烟蚜茧蜂视为宝贝。他告诉记者,2015年有了这些“虫儿”,他的烟田亩产值比2014年高了1300多元,人工和农药成本亩均降低了280元。
以技术集成为支撑,云南省局(公司)通过导入精益生产理念,针对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力推10项常规技术,实现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抓牢质量这一核心因素,让烟农增收落到实处,云南省局(公司)还在烘烤、收购和培训上下足功夫。
——以成熟采收为重点,着力减少烟叶烘烤损失,实行省、市、县、烟站四级监管,强化烘烤技术指导;
——以专分散收为契机,着力提升烟叶等级纯度,改善分级条件,100%落实专业化分级,严格收购纯度把关;
——以职业烟农为抓手,着力转变烟叶发展方式,根据“引导培育、规范评定,着眼全局、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行职业烟农培育。
以规范为抓手,让烟农增收有保障
方向明确,措施得力,但如果缺乏严格规范的管控,保障烟农利益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公开透明,是保证规范的第一步。推行“阳光收购”,保证信息公开、过程公开,是2015年云南省局(公司)促进烟农增收的重要工作。
以丘北县为例,在每个烟站和分级点内,不仅工作人员要佩戴有关证件,而且每个时段每户烟农交烟所对应的工作人员的姓名也“上了墙”。
“什么时间交烟,什么人进行验级,一目了然。”丘北县小团树村烟农余光林告诉记者,2015年,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料全部公示,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规范是一条“硬杠杠”。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烟站,一项制度不仅“上了墙”,也烙在了职工心中:“一、严禁签订空合同、假合同,或者委托第三方代签合同;二、严禁代领、代保管合同,或者截留合同不发给烟农……二十、严禁擅自修改烟叶收购信息系统、称重器具的技术参数和权限分配。”
这是2015年云南省局(公司)在印发的《关于严肃基层烟站工作纪律明确管理监督责任的意见》中提出的“二十个严禁”要求,也是云南省各个基层烟站务必遵循的准则。
此外,云南省局(公司)还以严格合同管理为重要抓手,通过与烟农实行“两签”(预签与正式签),牢牢抓住合同签订这个“总阀门”;各县级局(分公司)帮每位烟农办了存折,所有相关资金不经过烟站,而是从财务部门直接打到烟农账户……
严格规范,管控有力,不仅让云南烟区的烟草职工知敬畏、明纪律、守规矩,也让烟农的利益切实得到保障。
“助力烟农增收是前进的动力,全心全意为烟农谋福祉,关乎发展大局,也是云南烟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省局(公司)副总经理邵岩这样说道。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