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一词,在《礼记》中被解释为:
“风”是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
“俗”是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
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吸烟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500多年,各国各民族将烟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体系内,形成了一些饶有趣味的奇风异俗。
印第安人崇拜烟草
吸烟习惯,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象征着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烟草的主人把烟草做为最珍贵的礼物相互馈赠。当西欧探险家们初到美洲时,印第安人为了表示友好,也将烟草和其它礼物赠给他们。印第安人狩猎时,也要用烟斗来表达善意。当他们杀死熊后,就请它恕罪,把烟斗插进熊的嘴里,并对着烟斗吹气,表示与熊共享抽烟的乐趣,请求熊的精灵不要复仇。
西方人忌“一火点三烟”
1899年,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交战。战争中,许多英国士兵因晚上抽烟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射杀,死者多为用同一根火柴点第三支烟的人。其实,当士兵用点第一支烟时,目标就暴露了,此时对方拿起枪来;用同一根火柴点第二支时,给了对方瞄准的时间;当点第三支时,对方正好扣动扳机。虽然这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后来许多西方人点烟时仍认为用同一根火柴给朋友或自己点第三支烟是不吉利的事。
朝鲜人吸烟重礼仪
朝鲜民族素以讲究礼仪而著称,不仅说话、走路、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就连吸烟也不例外。在朝鲜人中,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吸烟;若是老人遇见晚辈正在吸烟,会主动回避,免得晚辈尴尬。青年不许向老人借火吸烟,更不能接火;接火是对老人最大的不恭。
在我国,吸食烟草越来越盛,据历史记载,到明崇祯末年已经弄到“三尺之童,无不吸烟”的地步了。文人金学诗在《无所用心斋琐语》一文,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苏州风俗妇女每耽安逸,晋绅之家尤甚。日高,春犹有酣寝未起者,簪花理发,举动而人,妆毕向午,始出闺房,吸烟草数筒……。”苏州是这样,东北妇女犹甚,“18岁大闺女口里叼着旱烟袋”的风俗,也是人们经常谈到的。
另外,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烟文化,就是烟谷与婚俗的揉合。男女结婚给亲戚朋友的贵重礼包,里面必定要有1-2盒烟。婚庆喜宴上,必定要摆上香烟。结婚现场,新郎新娘给客人点烟敬酒成为婚庆的一部分。也有的少数民族,直接把烟草作为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这在汉族是少见的。
瑶族地区
瑶族地区就流行着男女青年通过对歌相恋后,即说媒订婚。说媒时,男家遣媒人至女家送烟叶一包或者青烟一片,以示求婚,俗谓之“问烟”。女家将烟叶收下,则表示同意其求婚,反之,则表示拒绝。
佤族地区
佤族地区,男青年相约至某家“串姑娘”时,通常是边闲谈边吸烟,某青年若对姑娘有爱慕之情,便唱起小调,让姑娘为其装烟、点烟,以试探其是否亦有情意。若姑娘视其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为其装烟、点烟。被姑娘点过烟的青年便夜来串,直至定亲成婚。
云南花腰彝族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对象是通过对歌的方式进行的,对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当男孩赢不了姑娘时,可以请长辈歌手帮忙,而姑娘则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无论哪方输了,都要买礼物送给对方。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女方输了,就买香烟送给男方,当地把这叫“对烟亲”。
以上的这些烟俗,是随着烟草文化的传播而赋予社会和集体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它们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烟俗会悄然消失,另有一些与烟有关的行为,会在经历几十上百年后逐渐固化为风俗。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