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烟俗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敬烟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注重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际中,互相传递卷烟称作敬烟。对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来说,客人来家,沏茶敬烟是必不可少的。烟是招待客人最常用的东西,也是被频繁作为馈赠的礼品。在北京,旧时嗜好旱烟或水烟。尤其到清代后期,皇宫及诸王府乃至民间,吸烟风气尤甚。北京旧式家庭中的老太太,手托长烟袋盘腿往炕上一坐,儿媳妇、孙媳妇侍立旁边装烟、点烟,那“谱儿”可就大了。“敬烟”在我国是知礼懂事的行为表现,晚辈敬长辈,下级敬上级,主人敬客人,其中都有很深的学问。敬烟礼俗的讲究,实际是传达了一种人类美好、善良的愿望。
不同地区、民族都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比如:向长辈敬烟要双手捧上;对长辈递来的烟要双手接过;在向女客人敬烟之前,要先问对方是否抽烟,这样才不会冒昧;对不吸烟的客人不能“强行”劝吸;给客人递烟时要双手递上,别人向你“借”火时,最好将烟头朝内、烟嘴朝外地递出,既礼貌又避免烫伤别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许因为少数民族大都住在边远地区,而烟草也具有医治创伤和疾病的功能,故此很容易被接受下来,形成一种风尚、习惯、风俗。但是每一个民族,因受一定的地域气候,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或多或少总要染上地方色彩,故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谚。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又多,以烟草而论,在每个民族中,就流传着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烟筒等新郎
瑶族在举行婚礼时,男方必须由一个媒人和两个伴郎陪同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此时,新娘在新郎来的半路上用一张凳子架起烟筒和烟火,男方见到这些以后,要立即停下来,等待女方派一个媒人和两个伴娘前来迎接,并做好在此同新娘对歌的准备。
面烟亲
广西河口的瑶族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做父母的要常常在暗地里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人选,一旦发现中意的姑娘,就到女方家里去见其父母。见面时,首先要递一锅烟,然后才能提出结亲的事,否则女方父母会不予理睬,他们管这叫“面烟亲”。
对烟亲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对象是通过对歌的方式进行的,对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当男孩赢不了姑娘时,可以请长辈歌手帮忙,而姑娘则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无论哪方输了,都要买礼物送给对方。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女方输了,就买香烟送给男方,当地把这叫“对烟亲”。
烟草路标
贵州东部苗族男女青年喜欢在树林中约会。为防他人干扰,就在周围树枝上挂一个烟荷包,或在醒目处系一个用烟叶扎成的简单几何图形,以提醒他人绕道,其他的情侣另择佳地。
装烟点烟
佤族男青年相约到某家“串姑娘”时,通常是边谈话边吸烟。若对姑娘有爱慕之意,便唱起小调,让姑娘为其装烟、点烟,以试探她是否也有情义。若姑娘视其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为其装烟点烟。
由于每个民族饮食习惯不同,故此吸食烟草的习惯也有所不同。
羌族,他们大都吸一种自制的草烟,叫黄花烟,吸时用烟叶裹以其他叶子,装在烟管中吸,其味浓而辣,成年人人手一管。
布朗族,用一种叫“该割”的树皮、石灰和烟草混合放在口中细嚼,以保护牙齿和防止口臭。
把烟草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这在汉族是少见的,而我国瑶族地区就流行。说媒时,男家遣媒人至女家送烟叶一包或者青烟一片,以示求婚,俗谓之“问烟”。女家将烟叶收下,则表示同意其求婚,反之,则表示拒绝。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云:“凡民歌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上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可见形成一种风俗,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而是经过很长时间。今天通过这些风俗,以观“民风”,了解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乡土特征,仍然是十分有趣的。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