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莲花村农户王再玉家大棚里种植的羊肚菌 彭国威 摄
“现在地里已经在出菇了。”仲春三月,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莲花村,侯春均仔细查看着帮扶对象地块里小小的幼菇,反反复复,就像在现场寻宝一样,“羊肚菌从种植到采收,一般不超过120天,能极大节省土地的占用时间。”
“这片地就麻烦你们多照顾了。”地是王再玉家的,春耕忙得差不多了,他次日就要到福建打工,临行前看一眼满地的幼菇,心里踏实了很多。
“再过10余天,就可进入采收期了。”收成在望,侯春均满脸堆笑。他心里评估了一下,眼前的这片地有一亩左右,预计今年产值在2万元左右。
“我们只出土地、劳力,他们负责出菌种、出技术,并按照50元每斤进行回购。”说起侯春均,王再玉一脸佩服。
三义乡地处武陵山腹地,“两山夹一槽”,是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在彭水最北段,前往的路较以往改善了很多,但从县城过去还是需要颠簸约1小时40分钟。“我们曾经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2017年全乡6个村均为‘空壳村’。”三义乡党委书记董民强说。
出路何在?没有产业,村民致富就缺少支撑,为了破题,三义乡党委在一些能人身上做起了文章,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聘请这些人当“产业村长”,实现龙头企业负责人与乡村发展的深度“捆绑”。从部队退役后选择自主创业、与羊肚菌打了多年交道的侯春均,成了第一个被相中的对象。
2018年,侯春均接到莲花村“产业村长”聘书,他在村里规划的30亩羊肚菌生产基地很快投入运营。“我们确定了‘三收一技’的发展模式,即确保村民有土地流转收入、劳务务工收入、股权分红收入,并免费获得技术支撑。”侯春均解释,村集体按150元每亩流转农户土地,自己的羊肚菌生产基地再按1000元每亩从村集体返租过来,项目合作产生利润了,大家再按比例进行分红。
图为莲花村羊肚菌种植户大棚航拍画面。 赵勇 摄
“很多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和股民,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同受益。”三义乡乡长赵奎荣告诉记者,为了延伸产业链,侯春均在提升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在食用菌基地实现产销“两旺”的情况下,扩大了园区,相继建成食品加工厂、菌种研发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羊肚菌产业孵化园,成功研发了冻干羊肚菌、羊肚菌挂面等产品,带动彭水县百余人参与创业就业,并逐步走出重庆,面向全国市场。
“我们至今已经重点孵化24家企业,2021年,公司全产业链全国销售额600多万元。”为了真正助推村里发展,侯春均有个硬性的要求,不管这些公司在哪里办公,但注册地必须在三义乡,他说:“我们起步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创收时,理应要回馈这方水土。”
在绿色蔬菜种植和禽类养殖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冯多俊,是三义乡龙合村新聘的一名“产业村长”。“蔬菜幼苗今天就要拉到基地。”见面时,他在龙合村新打造的60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正张罗着栽种,一身泥土,就像一个地道的农民。
“我在这里推行的是会员制。”冯多俊解释,在基地的带动下,他和当地的一些种养殖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给所有会员下订单,大家再按公司标准进行生产,通过全过程的品质管理,企业最后再按“保底价”照单回收。
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走进龙合村二组,生猪养殖场老板宿小星一家正在忙着熏腊肉。“我们去年出栏了70头商品猪,有11头粮食猪是按照订单出售的。”宿小星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去年猪价波动大哩,最低降到6元多一斤,但我们粮食猪的收购价格稳定在每斤13元,粮食猪虽然长得慢,但这种模式更有保障。”
收购回来的产品销往哪里?说起这个,冯多俊底气十足。“我一直在为重庆很多食堂配送有机蔬菜,并在重庆开有多家活鱼馆,有着自己成熟、庞大的的终端网络,完全能快速消纳来自龙合村的绿色食品。”
不仅要把土货“带出去”,更要把能人“引进来”。最近一段时间,冯多俊一头扎进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忙人,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给彭水确定的建设民族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三大定位”,耕种间隙的他当起了“媒人”,利用自己的人脉,整天忙着为村里发展“牵线搭桥”。“我刚给村里介绍了一个生态康养产业合作伙伴,目前已经在做产业规划设计了。”冯多俊说,一定会把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潜移默化中,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已经有了一个共识:有事就找‘产业村长’。”董民强道,这些产业带头人都不领取报酬,更看重的是荣誉,多年来,他们主动与村社干部、村民谋划未来,释疑解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