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梅作
劳模感言
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2月19日早上不到8点,郑东文巡检设备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车间。作为福建中烟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卷包车间包装机组维修轮保组组长,郑东文在烟机维修领域一干就是30年,享受着与设备“相爱相杀”的时光。
痴“心”不移
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的积累沉淀,让郑东文从一名普通技校毕业生成长为烟机维修高级技师,成为治疗设备疑难杂症的“名医”。
上世纪90年代初,原龙岩卷烟厂引进意大利G.D公司的包装机。看着眼前价值不菲的庞然大物,精密零部件成百上千,内部操作程序错综复杂,郑东文深刻认识到卷烟制造业高难度、高技术的特点。
“死磕就对了!”善于学习、乐于钻研的郑东文学习热情被激发,他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都打破砂锅问到底,上班时见缝插针、回家后挑灯夜战是他当时的学习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东文很快就掌握了设备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协助解决了安装调试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
“郑工非常能吃苦,脑子又活络,善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郑东文的得意门生、卷包车间主任钟凌说,记得有次下班后,他去郑东文家请教一个技术问题,看到郑东文正在灯光下伏案学习,身边还摆着厚厚一摞记录本,不禁感慨——“越优秀的人越勤奋”。
为了让更多的烟机“司机”开好设备,郑东文动起了“著书立说”的念头。他积极参与培训教材、考试题库编写,先后主持完成烟草行业X6S软盒包装机和BV硬条及条外透明纸包装机两种机型的教材共63.6万字的编写任务。
匠“心”锻造
新时代的技能人才,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创新。
为了带领更多人参与创新工作,2015年,“郑东文创新工作室”成立,来自机械、电气等各技术条线的优秀人才汇聚在一起,踏上了团队创新的征程。
宽版异型、侧开盒的“古田”(金中支)上市后颇受市场欢迎,但受限于手工包装,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龙岩烟草工业公司新引进了国产异型烟包装机。
“郑工,这个小盒包装有问题,破损了。”接到问题反馈后,凭借多年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郑东文敏锐地将问题锁定在烟支装填机YB617的盒盖定位装置上。
“该定位装置因采用摆杆结构,做曲线往复运动,所以盒盖定位不良,导致烟支装盒时烟包易损坏。”郑东文很快想到用滑块机构来代替。
“滑块机构做直线往复运动,能解决适配性问题。”他边阐明原理边动手进行零件设计。一切就绪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安装调试,并不断调整优化改进,最终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一次次的攻坚克难,让郑东文有了“金牌医生”的称号。
时针拨回到十年前的一天——
“郑工,设备坏了,问题不小!”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求救声。
凌晨4点,郑东文接到紧急电话后迅速赶到车间。GDX6包装机中的5号轮整体损坏,连带好多部件不同程度“受伤”。
郑东文临危不惧,快速做好人员调度,跟同事探讨如何动手抢修。30多个小时后,问题终于被解决。
“出来吃早餐时,师傅拿筷子的手不停颤抖,但吃完抹了抹嘴,他又头也不回地去做培训了。”钟凌说,当时自己心里只有大写的“佩服”二字。
倾“心”传承
郑东文经常前一分钟还在机台上,后一分钟就满手油污走进培训室,又或者,正在授课时被突然叫去抢修。
“给大家上课,也是对我个人的提升,你来我往才会教学相长嘛!”郑东文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保大家听懂设备的“声音”。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郑东文作为牵头人率先提出“师带徒”计划,搭建起“共同创新、共同成长、分享技术、分享经验”的平台。
杨添锦是首位跟郑东文签约的徒弟,他说:“3年为期,每3个月理论考核一次,每半年实操考核一次。3年后出师,现在我们基本都能独当一面了。”
为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工作室推行项目制管理,对管理项目和科技项目进行标准化、全方位管理,完善“徒工匠师家”的金字塔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有规划、有教材、有题库、有评价的维修学徒系统化培养模式。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个个实至名归的荣誉收入囊中,郑东文传承一份技艺、守护一颗匠心,用始终如一的认真和努力诠释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