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暖意渐浓。走进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镇堰塘村,广袤的田野里,勤劳的人们来回穿梭,在茶园修枝施肥、在烟田翻耕备种……一片繁忙景象。
“去年以来,堰塘村聚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依托生态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打造以烟叶和茶叶‘两叶’同步发展的特色农业格局,逐步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队长蹇守超指着满山的茶园和不远处的烟田,脸上带着喜悦。
据介绍,堰塘村去年以“茶叶推动产业兴、烟叶拓宽致富路”为主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种植烟叶1000亩,烟农种烟户均收入达15万元;落实茶叶种植3000亩,实现茶农收入100万元。两个产业在周期上形成互补优势,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链,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去年烟农收入稳定,茶叶势头旺、后劲足,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彭兴科欣喜地说,“两叶”破解了村里产业发展的瓶颈。
堰塘村作为利川最边远的山村之一,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森林繁茂、树木葱郁、植被优良、耕地充足,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常年以粮食和烟叶为主导产业,但村内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堰塘村振兴的出路在哪里?去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在院子会、火炉会上倾听群众诉求,在意见建议中寻找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答案。
“只有建设好产业路等基础设施,才能走出产业发展的困境。”村民们道出对解决道路问题的迫切期待。
“烟叶是我们的传统产业,我们都有种植经验,轻车熟路。同时,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种植茶叶,虽然茶叶产业发展周期较长,但这是一个长效稳定的产业……”村民们纷纷建言献策。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企业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将全村20公里“断头路”打通连接,形成产业路大循环;同时,硬化6.2公里长的石铺路,并将其与351国道连接,为农资运进来、农产品销出去提供交通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产业谋划上,他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带领村民深翻和复垦土地600亩,引导他们进行土地流转,唤醒“睡眠地”,形成连片烟田,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产出率。去年,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堰塘村烟叶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
“感谢驻村工作队把路修好,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条件。”烟农陈阳刚道出了肺腑之言。
产业路畅通,吸引了更多的“新农人”返乡,投身烟叶、茶叶产业发展。鉴于返乡人员缺乏经验、缺少技术的客观现实,堰塘村村两委牵头分片管理,村干部包干负责,党员联系包户,组建烟叶、茶叶技术服务专班,确保指导到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返乡的“新农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成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时,堰塘村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以200亩烟叶示范园、400亩烟叶样板区为依托,落实中棵烟核心技术,让烟农在实践中快速掌握相关技术。
堰塘村还将目光瞄准高山土地,积极开垦撂荒地与闲置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茶叶种植面积3000亩,采用“市场主体+村级合作社+村民”的产业发展模式,与茶叶深加工企业合作,打造2200亩以种植高山红茶为主的“谪仙茶园”和800亩的绿茶基地,让村民变股东。大家共谋划、共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山上种茶叶、山下种烟叶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路通百业兴。产业路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堰塘村“两叶”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空壳村”变成如今的“样板村”,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
“过去我们连做梦都不敢想,如今村里的产业发展能如此迅猛。”堰塘村原党支部书记、70多岁的张仁华听闻村民如今的收入,感慨万千。
“今年我们将继续以‘两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村民增收、产业兴旺。”蹇守超对堰塘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群山环抱、山峦叠翠。不难想象,春暖花开之时的堰塘村,在蓝天白云下,山上茶叶、山下烟叶,将构成一幅绿色发展、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