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近日,提起烟叶产业发展情况,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烟农赵松锋用八个字说出了内心感受。近年来,襄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不断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农业强国战略,培育新型种植主体,健全粮烟协同发展机制,以生产技术革新支撑烟叶高质量供给,让烟农增收有目标、奋斗有方向。
从“管烟”到“管人”,做好职业烟农培育
“打造职业化烟农队伍,要加强培育新型种植主体,依托高效生产组织和专业生产服务,把烟农引入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轨道。”襄城县局(分公司)副经理郑志强表示,职业化烟农队伍活力能否充分迸发,关键看体制机制是否健全。
为做好烟农‘引、聚、留’文章,襄城县局(分公司)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强生产组织和烟农队伍管理,推动职业烟农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具体操作上,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烟草农业经营体系,探索职业烟农、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烟农互助组等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破解劳动强度大、请工难、请工贵等瓶颈性问题;根据烟农种植规模、关键节点技术落实率、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履约率、诚信度等对烟农进行分类管理;在计划分配、物资补贴、专业化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此引导和激励烟农重质量、提技能,切实提升烟叶品质。
在襄城烟区,有近两千户烟农,平均种植烟叶50亩,仅靠烟农家中几口人,很难做好生产管理,有必要引导烟农完成从“管烟”到“管人”的转变,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围绕这一思路,河南襄城县局(分公司)聚焦职业烟农、家庭农场、种烟大户等经营主体,在开展技术指导的同时,开设用工管理、智慧农业管理、农场经营管理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是门大学问,例如用工,亩均减少一个工就能节省成本近千元,今后我要在用工管理上多下功夫。”赵松锋深有体会地说。
从“单点”到“成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将烟叶“单点”产业融入大农业“链条”,是发展烟叶产业、推进“以烟稳粮、以烟促粮”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襄城县是我国烤烟三大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的烟草文化积淀,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融合发展优势。”襄城县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科主任王晓军表示,“例如我们县颍河产业综合体,充分发挥了‘烟叶+谷子’产业优势,以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颍河产业综合体辐射颍回镇5个行政村和汾陈镇1个行政村,在襄城县局(分公司)和当地政府引导下,综合体内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统一规划。流转后的土地实施烟叶、谷子轮作,按照“谷子变小米、谷糠变醋酒、秸秆变肥料”思路,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同时,综合体实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亩均用工量,减少用工开支。
“我们全面实施以烟为主、产业融合、多元增收的发展路径,引导烟农种植大蒜、油菜、谷子、芝麻、红薯、胡萝卜等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烟区规划一片、流转一片、建设一片、稳定一片、发展一片,形成相对固定的‘烟叶+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确保烟区长期稳定发展。”王晓军介绍。
从“推广”到“落实”,推进生产技术革新
烟叶生产的提质增效,离不开新技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
在土壤改良方面,襄城县局(分公司)大力推广油菜、大麦等绿肥掩青,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推进烟田用养结合;提钾降氯方面,实施液态高钾型肥提钾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配套发放液态高钾肥,提升烟叶内在品质;新品种改良方面,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烤烟品种区域试验、新品种试种工作,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实践支持;烟叶绿色防控方面,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防治等技术,实现烟叶绿色健康发展;工商研联合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与农业院校、工业企业联合开展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成果转化示范、粉垄耕作技术示范、降解膜应用技术示范等,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措施、新技术的推动应用,关键要落到实处。襄城县局(分公司)构建县、乡、站三级培训机制,采取集中讲解、实地观摩、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根据烟叶生产节令,对烟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加强过程管理,督促指导烟农认真落实各项技术要求,让烟农在实践中掌握新型实用技术。
“目前,我们正在烟区广泛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探索更多增收路径。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不断夯实烟叶产业与烟区烟农的共同发展基础,在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襄城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毋彦彬说。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