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湖北省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立足“三农”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烟叶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强村富民,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 夯实特色产业基础
利川有着悠久的烟叶种植历史,是全州烟叶种植大县(市)之一。长期以来,利川市局以烟叶特色产业为抓手,引导烟农走上产业兴旺之路,促进烟农致富。
如何解答“兴旺”的命题?首先“稳定”基础是前提。今年以来,利川市局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集智聚力,解决“谁来种”问题,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广上部叶带茎采烤技术
实施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因势利导,以相对连片程度高,便于机械化操作,排灌方便,土壤养分合理,生态环境优,阳光充足,常年病虫害发生率低等区域,实行合理规划,逐步向核心烟区延伸,确保连片集约化种植规模,稳定烟叶种植面积,夯实发展基础。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依托科技化烟田建设,推动基本烟田保护措施落实,按照规划对适宜烟田实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实施深度开发,改良土壤,建立生态烟田12万亩,高标准农田0.6万亩,撂荒复垦2.86万亩,解决“在哪种”的疑问,为烟叶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据统计,今年种植烟叶6.25万亩,收购烟叶14.5万担,在规模上得到保障,夯实了烟叶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基础。
坚持科技兴烟 惠及群众增收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利川市局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在品种、育苗、栽培、植保、烘烤等方面,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围绕优质“中高烟”长势长相要求,严格执行“12244”生产关键技术,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回答“怎么种”的拷问。
突出技术攻关,强化与工业企业的合作,共谋“供需协调平衡、供给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湖北中烟“黄鹤楼”、福建中烟“七匹狼”、浙江中烟“利群”为对口协作品牌,在柏杨、文斗、汪营基地单元建立联合基地,生产技术取得全新突破。
同时,以示范为引领,以标杆为导向,在建设高标准展示区2000亩的基础上,建设10000亩示范区和10000担高标准“中高烟”定制化开发任务,推行全过程质量管控,以点带面,推动烟叶科技生产群覆盖,提升烟叶生产质量,保障烟农收入。
据悉,今年全市有烤烟农户1511户,实现收入近2.35亿元,户均收入15.53万元;烟叶亩产值3826.85元,每公斤均价33.27元,实现烟叶税收5161万元,为强村富民注入了新动能,走上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一业兴百业旺。烟叶特色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态蓬勃生机,今年烟叶产业为群众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实现200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人均2万元以上,满足了老百姓既在本地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的愿望,增加收入致富。
烟菜轮作
坚持融合发展 健全粮烟协同机制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做好产业融合、让烟叶产业持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直是利川市局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利川市局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绿色生态发展、稳定优质烟区、稳定烟农队伍作为烟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抓实产业综合体建设,进一步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协同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走烟叶转型升级、多元发展之路,推动“烟草+N”融合发展。围绕“特色有产业、发展有技术、销售有市场、烟农有效益”的“四有”规划,制定产业综合体建设方案,引导烟农实施“烟+粮油”“烟+蔬菜”“烟+养殖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粮食、蔬菜、养殖等多产业循环轮作和粮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结合利川地域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选择周期短、见效快、无风险特色产业为主导,多产业兼收有效融合。强化对烟农的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技术要领,促进产业拓展与技术提升“双效应”。加大市场调研,引进市场主体,拓宽销售渠道,保障农产品收效稳定,实现一地多种、一年多收的效果,增加烟农收入。
据统计,今年粮烟、烟菜等循环种植2.25万亩,畜禽种养循环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多产业融合发展、多维度打响品牌、多渠道增收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有特色。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利川烟草将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推动烟叶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烟草力量。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