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如今在山东诸城经营烟叶家庭农场的,哪一家不是在城里有车有房?说起来有点儿惭愧,我这个职业烟农还在起步阶段呢!”7月15日,在山东诸城市辛兴镇贺家屯村的烟田里,自称职业烟农的王金栋对笔者说。
图为王金栋(右)与烟站技术员在查看烟叶烘烤情况
王金栋,今年42岁,身材中等,肤色黝黑,典型的农民形象。但与大多数农民不同的是,他的鼻梁上多了一副高度近视眼镜。
王金栋生长于辛兴镇贺家屯村,如今他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一双儿女。妻子张春燕曾是他的初中同学,现在两人共同经营这家拥有240亩烟叶的农场。王金栋的父亲王培良是诸城烟区第一批承包烟叶家庭农场的农民,是第一代烟叶农场经理。
自王金栋懂事起,他就记得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烟,大部分家庭每家种一二亩,只有极少的家庭能种三四亩。种三四亩的就算是种植大户,独自使用一座烤房。而种一二亩或者更少的,几家合盖一座烤房,分户种植,合起来烘烤。
那时的诸城农村,每到夏天,妇女孩子们忙着采烟、编烟和分级,男人们则忙着装炉、烘烤、卸炉。当时的烤房,或是农民用庭院里的南屋改造,或是建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小的能烤三四亩烟叶,大一点儿的能烤六七亩。
那些年,正在读小学的王金栋记得很清楚,他家每年都种3亩烟。到了烟叶收获季节,父母全力忙着采烤烟叶。每年学校放暑假,王金栋也会力所能及地帮着母亲编烟或点烟。那时,卖烟叶的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除了上缴村里的提留款,余下的就是全家人平常生活的用度。
2004年,王金栋大学毕业,经人介绍,他去了青岛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制作广告灯箱和门面招牌等。公司管吃管住,王金栋每月能挣五六百元。
在青岛打工期间,王金栋偶然遇到了在青岛一家乐器厂打工的初中同学张春燕。同在外地,再加上相似的经历将两颗年轻的心逐渐拉近……
2008年春节,两人回到家乡,在王金栋父母为他们准备好的新房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之后,夫妻二人又返回青岛继续他们的打工生活。
2010年,一直坚持种烟并尝到了甜头的王培良,持续扩大了烟叶种植规模,在村里承包了120亩地,经营起了烟叶家庭农场。
对于父亲经营烟叶家庭农场的事,在青岛打工的王金栋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年轻人的心思早已不在乡村的土地上。
这期间,烟草部门开始统一实行工厂化育苗,并统一配备了起垄施肥机、移栽机等生产专用机械,帮助烟叶农场减少生产环节,减轻烟叶生产的劳动强度,逐步解决了烟叶农场雇工难的问题。行业还投资扶持烟区完善烟水配套设施,解决了灌溉问题,诸城烟区烟叶家庭农场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那几年,王金栋的父亲经营烟叶家庭农场,王金栋的母亲替儿子在老家照看着女儿。王金栋夫妻则在青岛打工,虽说收入不高,但除了保障基本的生活,每月还有一定的结余捎给在家的父母。
“每次回家只是听父亲简单地提起经营烟叶家庭农场的事,我从没上心,更没想到有一天会回到村里从父亲手中接过农场。”说起自己经营烟叶家庭农场,王金栋觉得“纯属意外”。
2016年,王金栋夫妇回家过年时,独自经营农场仅两年的父亲对他说,现在烟草行业的政策好,扶持力度大,经营家庭农场的收益不错。他们的女儿逐渐长大,夫妻俩总在外漂泊也不是个事,可以考虑回村接手农场。如果实在不愿回到农村,可以考虑在青岛按揭买处房子,再把女儿接过去上学,农场的收入可以帮着他们偿还房贷。
父亲的话点燃了王金栋夫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然而,生活中总有太多变数。2018年秋天,身体强壮的王培良突发脑溢血进了医院,经过抢救和治疗,王培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瘫痪在床......
这一年,王金栋夫妇返回家乡,思前想后,他们决定接过父亲王培良经营的烟叶家庭农场,在农村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那是个冬天,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走进浸透着父亲心血的农场大院,看着院中停放的大小农用车辆、各种农用机械,还有那一排新建的烤房,再想想院外的120亩土地,当时我头都懵了。”回忆起接手农场的初期,王金栋这样对笔者说。
就在王金栋对经营烟叶家庭农场一筹莫展时,诸城市局(分公司)辛兴烟站站长徐刚的一番话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徐刚来农场找到王金栋,对他说,虽然他没有经营过烟叶家庭农场,困难肯定会有,但有烟草部门在,每个生产环节该干什么、怎么干都有烟技员包靠指导,一定会帮他渡过难关。另外,徐刚还告诉他,现在机耕环节有合作社农机专业队,烟苗由烟草部门统一培育供应,烟站还会协调合作社将他的农场作为专业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保障农场正常经营下去,也让他的老父亲能够安心治病。
第一年经营农场,由于缺少种烟经验,王金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在与烟站签订种植合同时,他还担心忙起来的时候雇不到人手。最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农场的烟叶种植面积降到了80亩,其他40亩改种了小麦和玉米。
图为王金栋正在管理自家烟田
此后的几年,王金栋每年都把农场的120亩地全部用于种植烟叶。
鉴于王金栋家的实际情况,去年,辛兴烟站帮助他从邻近的西园社区租赁了120亩地,并协调了种植计划,烟叶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40亩。
王金栋说,他父亲经营农场的时候,种烟只有120亩,但农场的拖拉机就有3台,还有起垄、覆膜、穿沟等各种专用机械。一到生产季节,既要忙着雇人、找农机手,还要联系添加设备、维修机械,各种事务繁杂。如今,有了烟农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烟叶面积扩大到了240亩,他这个职业烟农反而觉得越来越轻松了。
现在,他的农场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机和专用机械,只有一台农用车用来运输鲜烟叶,另一辆面包车则是夫妻俩的交通工具。
“是烟草部门给了我在家门口创业、撑起三代之家的机会,我有信心当好这个职业烟农,把烟叶种好,把农场经营好,让这个家过上好日子!”望着眼前一垄垄成熟的烟叶,王金栋自信地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