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一套深蓝色工作服,左臂的袖袋上别着两支黑色中性笔,裤兜里揣着一本软面抄……今年烤烟收购期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烂泥箐村烤烟种植户何劲德多了一份活计——烟叶等级初分员。
烂泥箐村的烟叶初分点。邓楚瑜 摄
2006年7月,懂技术、办事公道的何劲德在村里人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西一镇烟叶工作站组织的烟叶收购季节工招聘考试。
“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没想到被录取了。”何劲德说,从那年开始,他每年都参加收购季节工招聘考试,年年都被录取,村里的烟叶等级初分员这个活计,一干就是16年。
西一镇烟叶工作站在全镇的种烟村设立烟叶等级初分员这一季节性岗位,要从其转变收购模式说起。
早年烟叶收购期间,当地烤烟种植户在家里将烟叶分级后便运往烟叶工作站交售。因分级技术参差不齐,不少村民分好级的烟叶达不到收购标准,重新分级费工费时不说,还影响交售进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于2005年推行“约时定点定量”收购模式,同时一并实施烟叶等级初分制度,由各烟叶工作站以考试的方式,将各种烟村的分级能手选出来聘为初分员。把收购质量关口前移至村一级,既方便群众,又能提高收购效率。
烂泥箐村村小组长段学峰也是一名初分员,只是“入行”的时间比何劲德晚7年。
段学峰(左)查验村民初分烟叶等级。邓楚瑜 摄
在本村当初分员,要敢于坚持原则,更不能怕得罪人。
“少数村民偶尔会争等级,我们就讲道理给他们听:泥鳅再大,也长不到黄鳝的长度。下一个等级的烟叶,怎能归入上一个等级嘞!”段学峰说,他的亲戚和朋友在村里不少,很多家里都种着烤烟,这些年大伙儿也知道他做事讲原则,在烟叶等级初分上,他指出的问题都找单全收。
“一碗水要端平。包括我们3家在内,谁也不能搞特殊。”私底下,段学峰对何劲德及另一名初分员段海龙说。
今年是段海龙担任初分员的第12个年头,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将各家各户分好级、打好包的烟叶称重过磅,虽说难度不大,但耗费体力。此外,他还要准确记录每包烟叶的等级和重量,因为这道环节很重要,事关乡亲们的切身利益。
这段时间,何劲德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前阵子,他女儿考上了广西的一所大学,专业是影视设计。“我姑娘今年大四毕业,现在在广西实习,方便的话,让两个娃放假的时候约着一起回来。”段学峰笑着对何劲德说。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