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通达村,属于高海拔山区,这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森林密布,是发展生态烟叶的好地方。每年烤烟进入采烤黄金期,烟田里,一株株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的烤烟映入眼帘,一道山梁一片烟,甚是喜人。
由于种烟历史长,群众科技意识强,通达村是华坪烤烟种植规范化程度最好、亩均产值最高的烟区,一度成为全县烤烟科技现场培训的首选地。这些成效的取得,与乡村干部和烟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而这里土生土长的种烟技术能手、烟辅员李华清,更是倾注了他一腔家乡情怀和十七年的辛勤汗水。
李华清自2005年任烟辅员以来,一直致力于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为群众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在种植、采收、烘烤等方面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全过程对烟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在农家肥堆捂、理高墒、麦秆还田、无人机统防等方面的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以前的通达村,乡村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个山梁到另一个山梁,公路要绕行,小路跨大沟,干旱缺水更是制约着烤烟产业的发展。当年这里有个方言叫“跑水”,就是在干旱期间种植农作物时,到沟渠上拦截水灌溉农作物,干旱期间,争夺水资源很容易村民矛盾纠纷并械斗。作为烟辅员,配合村组干部公平合理地为烟农调节水资源,也是工作职责。这方面,全村村民都有目共睹,村民文思良说:“李华清在这方面做得公正,不优亲厚友,满足了大家的用水,最后才到他家。”
通达村烤烟产量高、质量好,收益高,得益于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高。李华清深知,技术重在推广,而每一项技术的推广,不仅要使烟农知其然,而且要使其知所以然。在推广新技术过程中,他总是耐心地向烟农解释新技术使用的关键所在,用通俗易懂“通达方言”让烟农搞清楚、弄明白。“有李华清在,种烟我没啥好担心的。”彝族(他留人)烟农兰子和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李华清工作的认可。
通达村的烟农大多年龄偏大,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平衡施肥、改良土壤、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从事烟叶技术指导多年的李华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烟农素质,才能提升烟叶质量。为此,李华清挨家挨户收集意见,汇总每个种烟环节烟农最希望了解的技术明细,找准指导着力点,采取“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讲解烟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李华清(右)指导烟农成熟采摘(杨世祥 摄)
为了让广大烟农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先进技术,他用“通达方言”把烟叶生产技术要领“通俗化”,口对口、手把手传授给烟农,在推广普及烟叶种植技术的同时,拉近了与烟农之间的距离。“今年的气候真的太特殊,需要强化研判分析能力,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病害,提前统筹谋划,提早预防,及时做好病害统防统治,减少烟叶病害。”为解决今年的烤烟病害,李华清及时协调烤烟合作社农药配备就位,确保提高了病虫害预防、防治能力,保障烟叶质量。
“以烟叶打顶为例,要综合土壤肥力、雨水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不一定非要留20片叶或者18片。如果肥力高、雨水多,那就需要多留叶;如果肥力低且不再追肥,烟叶留多了肯定就长不好。”对于烟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李华清总是耐心地做好服务指导。“以前我们种烟是蛮干,没有多少科学理论指导。李华清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技术,现在种烟轻松多了。”傈僳族烟农罗正学高兴地说。
“面对客观环境,我们需要积极转型,走一条现代化绿色生产的路子。”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请工价格上涨等制约烟叶发展的问题,李华清与烟农一起积极探讨烟叶生产模式模式,在结合通达实际推广成熟实用的机械设备,促进了全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如今,通达村拥有烟用机械152台,在整地、起垄、剪叶、培土、植保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烟叶生产用工从16个/亩减少到12个/亩以下。
面对今年多种病毒病复合侵染造成的流行危害,李华清协调烟站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老师深入到通达村烟农群众中。老师分析了讲解了烟叶病害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烟农蔡学礼说:“这样的省级专家亲自在烟田里为我们广大烟农群众讲解烟叶生产知识,烟叶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我们能在烟田里能学到这么好的技术,今年我们对烟叶充满了信心。”
李华清(中)指导烟农烟叶分级 (杨世祥 摄)
如今的通达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机耕路直插田间。在党委政府和乡村振兴挂联单位烟草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村建了350个水窖,3500米管网和25个水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进了烤烟的高质量发展,并带动了豌豆、花椒、核桃和养殖等产业。给这里的傈僳族、彝族、汉族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今,昔日的“小烟村”一跃成为烤烟种植1420亩,烟叶收购量为4100担、收购金额800万余元的种烟大村。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