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性控烟 > 正文

吸烟等于“吸毒”言论当休矣

2021年08月23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思念
A+ A

我国既是世界上烟草种植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烟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以致于成为当今一大重要产业。据有关资料记载烟草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西方传入中国,最早称为吕宋烟。从那时起经过数百年历代人的不断延续与传承,烟草业得不断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后,烟草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坚持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取得了辉煌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吸烟有害健康”已成大众共识。近些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宣传,积极倡导公共场所控烟行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已成为大势所趋要求。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高度重视控烟覆约承诺,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严格管控,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公共场所禁控烟工作。如2013年12月中办、国办曾发布《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时不少省市结合自身地域实际先后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严格加以监督执行,取得良好效果。控制吸烟话题也逐渐成为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案,引发热议。可以预测我国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行为必将会越来越重视,措施会越来越严格。

QQ图片20210817165957.png

然而控烟工作也引发大众误解甚至过激言论,诸如“吸毒”的论调也不断出现。在这些人看来吸烟无异于慢性自杀,于己不利于人无益,必须一刀切式全面禁烟,这其实就是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控烟的三化”错误倾向。那么吸烟真的等于吸毒”吗?属实夸大其词了。

首先两者性质完全不同。毒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海洛因、冰片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它以短暂刺激神经,让人产生亢奋,但长期吸食会逐步使人瘾,麻痹神经,消磨意志,使人精神颓废,面黄肌瘦,软弱无力,产生幻觉,毒害无穷,危害巨大且毒品消费价格惊人,完全能让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因此毒品具有成瘾性、危害性和非法三个显著特点。毒品的危害非常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吸食毒品人寿命比正常人要少15-20年,且毒品主要是破坏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深度毒品成瘾者后继会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衰、病毒肝炎、梅毒、皮肤严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的毒瘾发作时心慌烦躁、寒颤呕吐、大小便失禁,双脚乱蹬,甚至用头撞墙。历史上帝国为了毒害中国人,削弱国人斗志,曾经大量向中国销运鸦片毒品,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其实就是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足见中国当时深受鸦片之害。如今我国制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禁止一切非法涉毒行为。

香烟虽然也有害健康,但和毒品有着本质区别。香烟虽然可以成瘾,但却可以凭个人意志戒断。烟草对人体危害是慢性和隐形的,需经过长期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如果有序、文明、适度吸烟,危害范围是比较小的但是毒品对人体危害则是直接的、快速的,“烟”与“毒”对人体危害方面性质完全不同,绝不可混为一谈。

 再次消费者态度及认识程度不一样。对毒品危害性人皆共知,“一朝吸烟,终身受罪”,毒品令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社会各行业部门必须切实加强禁毒宣传,让公民对之心存敬畏。而烟草则不同,我国目前有三亿多烟民,“烟酒糖茶”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待客必备物品,烟也成为一种社交工具,见面递根烟一度成为一种社交礼仪,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社交功能在逐步弱化,但依然在很多地区流行。现实生活中,一种约定俗成的烟草文化植根于人们心中,可以说,人们对烟草爱恨交织,所以控烟工作也非一日之功。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多人依旧离不开烟草,即使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卷烟依然可以备受许多人的喜爱究竟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烟草确实有提振精神,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减轻压力以及激发灵感等积极作用,使人喜欢和迷恋;另一方面在于烟草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低焦低害的卷烟也在不断面市,尽量减轻其危害性。

所以吸烟等于“吸毒”这样的言论是不正确的!香烟与毒品必须一分为二慎重对待。吸烟是公民的个人权利,吸不吸烟公民有自主选择权,社会不提倡,不鼓励,但亦不能强行禁止。吸烟不等于吸毒,应该依法禁止个人涉毒品行。对于吸烟行为,我认为应该大力宣传,全面支持理性控烟,应坚决杜绝过激化控烟。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倡导烟民文明吸烟,提升烟民个人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尤其是要严禁公共场所吸烟。

 


声明:本文系烟草在线用户的原创作品,所有内容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目的。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通过微信号“tobacco_yczx”联系客服烟小蜜,以获取正式授权。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