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零售终端 > 正文

小店绣出“幸福花”

2023年02月15日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郑义
A+ A

天蒙蒙亮,今年46岁的罗新翠就在小店里忙碌起来,盘点着百货、整理着收购来的彝族饰品。一家百货零售店、一家彝绣店都是她在经营。

罗新翠在店里绣花(普梅娇 摄)

罗新翠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彝族青年。

直苴村,是永仁彝族赛装节的发源地。农历正月十五,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八九十岁的老奶奶,都会穿上漂亮的绣花衣裳参加赛装,展示精巧的手艺,比谁的衣服最美,谁的手艺最高。

2023年直苴赛装节现场(张静梅 摄)

这里的彝族刺绣起源悠久,女子几乎人人拥有穿针引线的巧手。“会走路就会打跳,会拿针就会刺绣,会说话就会唱歌”是这里彝族女子的真实写照。

罗新翠也不例外,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学会了彝绣。那时彝绣还仅仅是手艺,不足以成为谋生的饭碗。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想外出打工多挣点钱却又脱不开身。“要是我能在家门口有份收入就好了。”罗新翠想。

后来,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发展,把直苴村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建设的重点,不断挖掘弘扬传承赛装文化,直苴彝族赛装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彝绣产业也成为了直苴的支柱产业,直苴村还被命名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

2009年,罗新翠和家人一合计:“不如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变成‘赚钱出路’开家彝绣店。”

随着直苴彝族赛装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游玩的人、喜欢彝绣的人也越来越多,罗新翠的彝绣店也慢慢走上正轨。店里售卖的手工彝族服饰有罗新翠自己手工缝制的,也有从村里绣娘的手中收购过来的。

“农闲时大家自己缝的花衣裳既可以通过合作社进行售卖也可以通过我这里售卖,村里那些绣花的阿姐、阿奶有钱用,我也能多一份收入。”罗新翠说。

“这两天得闲,又绣了几个包包,帮我卖一下。”同村绣娘李朝珍来到罗新翠店里展示着她的新作。像李朝珍一样会请罗新翠帮忙售卖绣品的绣娘有二十多位,她会按照绣娘们刺绣样式及做工给出不同收购价。

“帽子、包包绣工不复杂要便宜些,整套服饰毛线绣的400~700元不等,丝线绣的要贵些,一套下来1800元左右。”罗新翠介绍。

彝绣生意有了起色,步入正轨,但罗新翠年迈的母亲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两个女儿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大学开支很大。有了积蓄的她在2019年又开起了一家百货商店,主营烟酒百货,成为了零售客户。

“我们这里距离镇政府有15公里,开一个小店方便附近村民日常生活物资需求,平常阿妈还能帮忙看看店。”罗新翠说。

了解到罗新翠还会彝绣,烟草公司的工作人员就经常到她店里来,有时买点绣品,有时指导她经营业务,帮她打造小店特色。

“我把彝绣元素和百货经营结合起来,小店很受欢迎,生意也越来越好了。”罗新翠的笑颜如鸡冠帽上的“马樱花”。

闲暇时,罗新翠拿出绣片,搬出小板凳,一边守店一边绣花,女儿放假回来,还会教她们绣花。

这些年,罗新翠和村里的绣娘们一起,喂着鸡、开着店、绣着花、养着家……用一针一线把直苴的历史、文化、传承、艺术“绣”在了身上,也用这一针一线绣出了一朵朵生活的“幸福花”。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